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印度在西山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我军使用三棱刺刀对抗印军的弯刀,最后谁能更胜一筹呢? 1962年10月,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此战分两线同时进行,战前,印军无比嚣张,但战争打响后,不管是哪一线,印军都是节节败退。 我军冲破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并拿下藏南重镇旺达,其实在这个时候,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因为拿下旺达意味着印军的核心已经被攻克,剩余的士兵根本无法抵挡解放军的脚步。 所以,中方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方案,并释放了诚意,暂时停止了进攻。 然而,印度却没有认清形势,不甘心的印军增派部队,妄图把矛头对准我国的藏南地区,于是,反击战的第二阶段就此展开。 第二阶段的重点在西山口,也就是邦迪拉地区,我军南下的目标是夺取邦迪拉,而印陆军第4军第4师下面的四个旅共12000余人则负责防守。 按照印军的想法,解放军想要拿下邦迪拉,只有一条公路可选,只要印军死守这条公路,那就可以挫败解放军的计划。 从旺达到邦迪拉确实只有一条公路可走,但我军清楚地知道,这条路是万万不可走的,因为印军势必会在此设下埋伏。 于是,从10月25日开始往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军并没有着急进攻,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军直接从一条不知名的小道上杀出,打了印军一个措手不及。 此次战斗中,印军第48旅是损失最为惨重的部队,其下面的第4拉吉普特营有600余人,本是精锐部队之一,战前,他们还收到尼赫鲁的“战至最后一人”的指示。 但是,在解放军的强大的攻势面前,任何精锐部队都无力抵挡,第4拉吉普特营眼见胜利无望,只能仓皇撤退。 眼下有三条路,但这伙印军不知道该走哪一条,没办法,只能随便拉出一个居民带路,有意思的是,撤着撤着,他们竟然主动来到了我军的埋伏圈里。 第4营已经退无可退,只好硬着头皮迎战,他们在军官的指挥下分成了两波,从两个方向寻找突破口。 该说不说,虽然这伙印军是“逃兵”,但其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打到弹尽粮绝的那一刻,双方还拼了刺刀。 11月的邦迪拉天气十分寒冷,这对我军的战力是有所影响的,印军第4营也是如此,在与我军拼刺刀时,他们全营仅剩余了126人。 双方的武器有很大差异,我军使用的是三棱军刺,这种兵器呈现细长的棱型,有三道血槽,一是可以放血,加快血液的流出,二是方便刺刀抽离,提高拼刺效率。 印军使用的是印度弯刀,从外形上看,这种刀很不一般,刀身非常弯曲,有人形容就像是“狗腿子”。 这两种兵器的差异除了外形,还体现在使用方式上,我军三棱刺刀的进攻方式主要是刺,而印度弯刀的方式则是劈砍。 那么,谁会更胜一筹呢?毫无疑问是三棱刺刀,首先,三棱刺刀一般装配在枪身上,而印度弯刀则是拿在手里,我方长度占优。其次,刺的动作比挥砍要省力且高效。 事实也正是如此,三棱刺刀配合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在白刃战中夺得了先机,仅此一战,印军126人无一人生还,我军用实力赢下了这一场对局。 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给中国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放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场仗打得真值!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印度在西山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我军使用三棱刺刀对抗印
泉说历史吖
2025-01-16 15:48:17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