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印军突然不宣而战,对巴基斯坦发起了猛烈攻击,由于寡不敌众,巴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就在巴基斯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中国果断站了出来,略施了几个小计就把印军赶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两国之间的争议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爆发的冲突更是不计其数。 1965年8月,印度调集6个师的兵力对巴基斯坦控制区的军队展开了偷袭,巴军损失惨重。 巴勒斯坦不甘心,当即在克什米尔发起了一场名为“大满贯”的行动,巴军的行动分两步,第一步是占领重镇阿克努尔,第二步是占领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 但是呢,由于巴军指挥不力,再加上印军的顽强抵抗,行动进展并不顺利,夺回了 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后就打不动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巴军的这一举动成了印军大举反攻的借口,而且,印军的矛头并没有对准巴军,而是直指巴基斯坦境内。 其实,早在巴基斯坦本土遇袭之前,就有情报提到了印军的行动计划,但这并没有引起巴基斯坦的重视。 印度把这一行动命名为“德里大雨行动”,9月6日开打后,巴军防线直接被突破,巴勒斯坦省会城市拉合尔危在旦夕。 巴军出动了大量战机和坦克,虽然延缓了印军的进攻脚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巴勒斯坦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他们希望得到美国的协防,至少也得从美国那里得到点援助。 两国虽然是盟友,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选择题”上,美国还是选择了印度,就这样,巴基斯坦被“倒打一耙”,美国在联合国上对巴方就是一顿指责。 “如果没有美援,巴基斯坦的弹药最多只能持续一周。”这是艾森豪威尔做出的预测。 既然连美国都靠不住,那巴勒斯坦还能靠谁呢?就在大家都以为巴基斯坦要“亡国”的时候,中国毅然决然站了出来。 怎么回事呢?原来,巴基斯坦总统穆罕默德·阿尤布向中国发出了求援申请,希望中国能派兵协防,并提供军事援助。 印度的无底线扩张严重威胁到了地区安全,对于巴方的求援,我们必须要帮。 不过,当时的中国跟美苏的关系都不好,直接派兵很可能扩大冲突,起到相反的效果,那中国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毛主席把解放军派到了锡金一带,此地距离印巴双方激烈争夺的拉合尔很近,只要解放军出击,就可以直接切断前线印军和大部队的联系。 不过,我们并不是要出击,而是摆出一副准备出击的阵仗,先给印度一个下马威。 第一步是撑腰,第二步才是关键。 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发表了一份“最后通牒”,表明了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并称:“限令72小时之内印度必须全部拆除中国-锡金边境的工事阵地、归还所有虏掠中国牧民的财产。” “72小时”的限令可是大有讲究,时间太少,印军反应不过来,时间太长,印军又可能会制定出新的应对方案,72小时是最为稳妥的。 不得不说,中方的最后通牒的确管用,因为1962年爆发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让印军已经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凶猛,他们可不想再经受一遍1962年的痛。 事情的结果也正如我们所料,印度老老实实地接受了停火协议,印巴两国军队退回了战前的控制线后,毛主席再一次用大智慧,将巴基斯坦从生死线的边缘拉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