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埋葬1300年的“天下第一粮仓”被打开,窖里竟装了60多万斤粮食,专家将谷物带回实验室进行种植,三天后他们大吃一惊:这些种子居然发芽了! 隋朝末年,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动荡不安,洛阳城深陷粮食匮乏的绝境,百姓食不果腹,社会摇摇欲坠。 值此危难之际,李世民大手一挥决定建造含嘉仓,这可不是一项普通工程,它背负着救百姓于饥荒、挽王朝于将倾的使命,含嘉仓所处之地颇为隐秘,隐匿于洛阳老城区北边的古仓街附近。 20世纪60年代末,焦枝铁路施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工人们一铲子下去挖出些奇怪的大坑,鉴于洛阳古墓扎堆,大家还以为是挖到了古墓。 好在专家比较严谨,一番勘测之后,才认出这是沉睡1300多年的粮仓,60多万斤粮食静静躺在里头。 专家好奇取走些谷粒培育,三天后奇迹发生,谷粒竟发了芽!千年前的种子重焕生机,这是古人储粮智慧最有力的明证。 现在的粮食储存主要靠低温、气调等高科技手段,而含嘉仓却独辟蹊径,用简易材料打造出“长寿”粮仓。 就拿“席子夹糠法”来说,窖底先铺草木灰吸潮,再层层叠放木板、席子,粮食置于其中又盖席糠封土,相当于给粮食穿上一层“防护服”。 公元605年建成的含嘉仓,在隋唐粮食布局里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储粮量巅峰时逼近600万石,占全国半数之多,荣膺“天下第一粮仓”。 已探明的约400余座粮窖,大小各异,最大的口径达18米、最深12米,平均一窖能存1万石粮食,规模之宏伟令人咋舌。 古人还聪慧地在粮仓旁种树,借小树的荣枯监测粮窖内粮食有无发热、发芽,以便及时开窖处理。 含嘉仓选址更是精妙,挑中地势高耸之处,躲开地下水侵扰,圆锥形窖洞搭配涂油泥的窖壁,内部构造分层布局,通风、除湿、驱虫一气呵成。 如今的含嘉仓不再只是考古圣地,而是成了文旅新宠,游客纷至沓来,近距离观摩粮窖构造,感受岁月沉淀的智慧。 信息来源: 河南文物局《文博河南丨“天下第一仓”里的粮窖“说明书”》
20世纪60年代末,埋葬1300年的“天下第一粮仓”被打开,窖里竟装了60多万斤
唐文的飞扬
2025-01-14 18:09:56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