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随着李弥被软禁,李国辉、谭忠去台湾后一个养鸡,一个摆摊卖小吃,金三角

市井老李 2025-01-13 21:50:11

1953年,随着李弥被软禁,李国辉、谭忠去台湾后一个养鸡,一个摆摊卖小吃,金三角的残军再无灵魂人物。 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在全盛时期,超过三万人,这已然不是缅甸军队所能单独应对的了。就在残军总指挥李弥野心勃勃,在泰国曼谷的记者招待会上扬言要当“缅甸王”的时候,老挝、缅甸、泰国联合起来,不断在各种场合提出抗议。 在各方压力下,台湾的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撤回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李弥、李国辉、谭忠等残军的“灵魂人物”被首批召到台湾。 老蒋对李弥在跋扈行为,早就心怀不满,在他到台湾后,不再重用,也不许离开台湾,以防其溜回金三角,重新招罗旧部。 李国辉原是李弥第八军的团长,金三角残军的首任总指挥,到台后被解除军籍,开养鸡场维生,很快淡出了视野。 残军的首任副总指挥谭忠,因是余程万二十六军系统的人,在李弥去金三角后就遭到排挤,他到台后,境况还不如李国辉,在台北的夜市摆摊卖小吃维持生计。 没有首批撤走的残军,是根据台湾的指示,继续分批撤离,还是留在金三角,亦或另谋出路呢?对非云南籍的普通官兵及眷属而言,他们并不愿意长期待在水土不服的金三角地区,因此对去台湾并不是很排斥。 但掌握兵权的那些云南籍高级军官,却大部分不愿去台湾。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原残军总指挥李弥是云南人,他在时能压服部下,尤其是云南籍的官兵对他是服气的。李弥走后,再无云南籍的高级军官,可以震慑住其他人。 其二,老蒋担心李弥在金三角割据自雄,所以在决定撤军时,首先把李弥召到台湾后不许离开,由副总指挥柳元麟接任总指挥。李弥在黄埔四期生中,是最早担任国民党军兵团司令的几人之一,他作为老蒋的“天子门生”,到台后尚且遭到变相软禁,这让残军中的其他云南籍军官,自然对去台湾很有戒心,认为去后凶多吉少。 其三,接任残军总指挥的柳元麟,虽也是黄埔四期生,但能力比李弥大不如,加之他又是老蒋的浙江老乡,云南籍官兵对他既不服气也很排斥。 残军军长段希文,召集李文焕、雷雨田、李崇文等云南籍高级军官,商议对策。 段希文早年就读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长期在滇军任职。1949年12月,滇军五十八军在粤桂边作战中被解放军歼灭,时任该军师长的段希文化装后逃走,辗转来到了香港。 当时,李弥受老蒋指派,去指挥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李弥到处搜罗原国民党逃散在各地的官兵,老蒋对李弥很是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段希文的父亲段克昌在国民党内资历很深,曾任国民党军委会昆明行营中将军需总监、“监察委员”等职务,他和老蒋有一定交情,认为儿子若来台湾,发展空间不大,于是走动后,段希文被派去金三角,配合李弥经营金三角。 到金三角后,段希文获得李弥的重用,充当了左右手的角色。到了1953年,老蒋下令大撤军时,段希文认为自己既非黄埔生也未在老蒋的嫡系部队中任过职,去了台湾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其他云南籍的高级军官,也都和段希文态度相仿,于是大家很快就达成一致,留下最好,即便离开,也坚决不能去台湾。 当柳元麟召集残军高级军官开会,部署撤军计划时,在场的云南籍军官低头不语,只有残军游击纵队司令李崇文心灰意冷,对柳元麟说:“我对刀头舔血的生活厌烦了,也不想去台湾。泰国的曼谷不错,我决定去那里度过余生。” 会后,李文焕拉住李崇文说:“既然不去台湾,那就留下啊。” 李崇文说:“你经营多年,归你指挥的有二千多人,留下了自然无妨。我这个少将纵队司令,听起来唬人,其实就管了二百多人,连个营长都不如。官兵们这几日吵闹着要离开,我心烦意乱,索性不管了,想去台湾的让他们去,想去泰国的跟着我走,愿意留下的,我也不反对。“ 李文焕说:“你让手下都不要去台湾,全都留下,你到兄弟我的军来当副军长,大家联手,柳元麟也得忌惮三分。” 见李崇文不为所动,李文焕又去找段希文劝说。李文焕之所以不愿李崇文离开,这里面有个小心思,那就是看上了李崇文指挥的二百多官兵,想趁机吞并。 段希文拉着李崇文的手劝说:“你我兄弟都是云南人,在此危急时刻,应当联合起来。” 李崇文说:“我心意已决,你不用再劝了。我走后,留下的官兵,就交给你和李军长(李文焕)了。” 在残军第二批撤离时,李崇文向柳元麟交接了手头的军务后,带着几个亲信离开金三角,去了泰国曼谷。 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李崇文,段希文、李文焕牵头,将残军云南籍主要军官全都召来,一番说辞后,在场军官都表示愿意留下,同生死共进退。 到了1954年春,金三角的三万多残军及眷属,大部都撤到了台湾。在大撤军之前,柳元麟这个总指挥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强的,但随着大撤军的结束,柳元麟对剩余残军的控制度大减。这倒很好解释,留下的六千多残军,段希文、李文焕、吕维英、甫景云这四个云南籍军长的部队占了一大半。 柳元麟能实际指挥动的,只有残军总部直属的一千多人,在这种实力对比下,残军内部很快分崩离析,各自为战。

0 阅读:47
市井老李

市井老李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