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后,困守孤城太原的阎锡山对傅作义的举动极为愤怒,还说:“宜生这么干,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我告诉他北平还存有三万发炮弹给他用,他没用就投降了。” 当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来时,困守孤城太原的阎锡山无疑是震惊且愤怒的。他望着北平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傅作义,这位曾经的盟友,如今却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将北平这座古都拱手相让。 阎锡山怒不可遏,他愤愤地说:“宜生这么干,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我告诉他北平还存有三万发炮弹给他用,他没用就投降了。”这句话,不仅是对傅作义的失望与愤怒,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哀叹。 随着傅作义集团的覆灭,太原这座孤城显得更加孤立无援。华北野战军第19兵团和第20兵团以及第4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如猛虎下山般,于1949年3月上旬开始开赴太原前线。 而在此之前,负责攻打太原的主力仅有解放军第1兵团,加上其他附属部队,总兵力也不过11.5万人。 与守城的国民党军队相比,兵力上并不占优势,尤其缺乏攻城的重武器。这场即将到来的决战,无疑将是一场硬仗。 整个3月,解放军都在积极集结兵力,筹划对太原发起总攻。而城内的阎锡山,此时已经深知太原失守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他既不愿意投降,又深知逃跑已是他唯一的出路。于是,他开始精心布局,准备上演一场“与太原共存亡”的戏码。 在一次记者会上,阎锡山故意放了500多瓶毒药水和一口棺材,并慷慨激昂地说:“咱阎某决心死守太原,如果太原失守,咱就和咱的干部饮此毒药,同归于尽。”这番话,不仅是为了鼓舞士气,更是为了掩盖他逃跑的真相。 他还特地安排了一个日本人作为卫士,一旦形势危急,就立即开枪把自己打死。阎锡山之所以选择日本人动手,是因为他欣赏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认为他们在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 然而,阎锡山的这些伎俩并没有逃过解放军的眼睛。他们早已洞察了阎锡山的逃跑计划,只是没有拆穿而已。到了3月28日,代总统李宗仁突然从南京发来一封电报,要阎锡山去南京开会。 这其实是阎锡山和李宗仁演的一场戏,只为了让阎锡山找个借口离开太原。阎锡山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并顺水推舟地坐飞机去了南京。 临走前,他还开了个会议宣读电报内容,不忘伪装一下说:“此去南京,多则五天,少则三天,一定会回来和大家共守太原。” 然而,阎锡山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不过说实话,阎锡山的运气还是不错的。如果解放军提前攻城,他想跑也跑不了了。 而且随着国共第三次和平谈判在4月1日开始,解放太原的时间又被推迟了。这使得太原国民党守军得以苟延残喘到4月24日。 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解放军还是希望能够和平解放太原。他们派出了被俘的阎锡山集团高级将领赵承绶与阎锡山的心腹孙楚、王靖国和梁化之进行谈判。 解放军表示:阎锡山已到南京,决定不会回来了。希望太原及早放下武器,抵抗只是徒增牺牲。 然而,孙楚、王靖国和梁化之三人还是选择忠诚于阎锡山,并在阎锡山的授意下没有给出准确答复。他们错过了最后和平解放太原的机会。 到了4月22日,太原城终于被解放军攻破。孙楚和王靖国知道大势已去,在太原绥靖公署内等待被俘。而梁化之则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阎锡山的忠诚。这场历时数月的太原战役终于落下帷幕。 战后,解放军缴获了太原守军的各种炮弹数量为5.4万发。这不禁让人想起阎锡山曾经对傅作义说过的话:“我告诉他北平还存有三万发炮弹给他用,他没用就投降了。” 现在看来,阎锡山的部队也没有把炮弹打光嘛!这或许是阎锡山在逃跑前留给太原守军的最后一点“遗产”吧!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万分。阎锡山与傅作义的恩怨情仇、太原守军的最后坚守与抉择,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然而,这些故事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面对时代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是坚守信仰、勇往直前,还是随波逐流、苟且偷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平与和解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途径。如果当时双方能够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或许就能够避免这场血腥的战争。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太原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华北的最后堡垒被攻克,也预示着新中国即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也可以让我们思考未来的方向与道路。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您的兴趣和共鸣,让您更加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观点,与我们一起探讨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
阎老西还有脸说别人?自己跑了,叫别人自杀为他尽忠!我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