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初,日军击败远征军后,进逼滇西,若不阻挡,不出十天昆明难保,西南危矣,无兵可调的蒋介石,只得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十万大军折损大半。日军集结重兵向滇西进攻,为了尽快占领惠通桥,日军指挥官将装甲车和汽车集中起来,组成快速纵队,一路狂奔。 向滇西方向败退的远征军,未能有效阻击日军的快速纵队,使其轻易沿滇缅公路一路狂奔,相继侵占了龙陵、腾冲等地。 负责腾冲防务的是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大儿子龙绳武,日军距离腾冲还有几十里,他就带着卫队和几百驮鸦片,一溜烟逃回昆明。 龙陵、腾冲的地方部队和机关人员,也都在日军进攻之前,纷纷逃跑。远征军败退的速度之快,大大出乎重庆的蒋介石预料,他打开地图,发现竟然陷入了无兵可调的窘境。 日军打到惠通桥,用不了几日,若从云南之外调兵,显然已来不及了。云南的驻军有三个集团军的番号,即孙渡的第一集团军(由滇军主力组成)、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团军。 日军从维系法国手里夺占越南后,重庆军委会为了防止日军从越北方向进攻,组建了滇南边区总司令部(卢汉任总司令),辖第一、第九集团军,和越北日军对峙。 滇南的主力显然是不能调的,否则越北日军若和滇西日军联合进攻,那么就首尾难顾了。唯一能调动的也就剩下十一集团军了,老蒋亲自给宋希濂打去电话,让他率部疾驰增援惠通桥,务必解滇西之危。 宋希濂这边也很为难,他的集团军辖两个军(张轸的六十六军、钟彬的七十一军),其中六十六军在入缅作战时划入了远征军序列,实际上已暂时脱离了宋希濂的节制。 入缅作战失败后,六十六军一路溃败,张轸逃到滇西清点人数,全军仅存不到五千人,且丢失了大部分武器装备,在休整补充之前,已然不能使用。 七十一军是宋希濂的老部队,不少军官都是原来德械师的老兵,部队战斗力不错,但该军的三个师,正在开赴云南的途中,其中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尚在泸州,叙永方向,只有36师距离较近,快到滇西的祥云。 宋希濂向老蒋提出,调集一切能调动的车辆,把三十六师集中运到保山。老蒋当即通知军委会西南运输处,竭尽全力配合宋希濂调兵。由于是老蒋亲自过问,所以运输很顺利,西南运输处将在云南所有能动的车辆都调动起来,抢运三十六师官兵。 军委会通知工兵总指挥马崇六,让惠通桥的工兵营,若战事不利 ,就炸毁桥梁。5月5日上午,工兵总指挥马崇六陪同军事参谋团团长林蔚、参谋处长萧毅肃乘车来到惠通桥边。 三人视察防务后,面露愁容,认为靠这点守桥部队,无法久守,林蔚写了一个手令,让张祖武一定要紧盯对岸情况,一旦不利,马上炸桥。 送走三人后,张祖武召集三个连长开会,部署了爆破计划。一连、二连、三连分兵负责桥西、桥中段、桥东的炸药安装和引线部署。 在炸药安置好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祖武让三个连长负责导火索引爆,他则亲自拿着发电引爆器。 午后,由于过桥的人和车辆很多,拥堵不堪,桥头宪兵对空开枪维持秩序。混入人群中的日军便衣,听到枪声后,以为被发现,纷纷掏出枪对着宪兵射击,试图占领桥头。 这时,大队日军来到了对岸,向桥头开炮轰击。张祖武望着对岸还没有过桥的几千民众,内心非常的煎熬,他清楚一旦把桥炸了,这几千人恐怕活不了几个,但他也知道,若让日军占了惠通桥,那将会是更大的灾难,他牙一咬,一面通知三个连长点导火索,一面按下了引爆器的手柄。 随着几声巨响,惠通桥沉入江底。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下令手下对未过岸的民众开火,来不及逃远的都遭到了杀害。 惠通桥被炸,暂时阻止了日军进攻,为援军到了谋得了时间,军委会及云南省主席龙云都发去了嘉奖令, 在三十六师赶来之前,情况依然很紧张,对岸的日军运来橡皮艇,开始强渡怒江。守军这边,除了张祖武的工兵营之外,就是加起来不到三百人的宪兵和滇军保安部队,靠这点兵力,显然是难以应对的。 虽然守军拼命抵抗,但还是未能阻止日军渡江,当晚已有五百多日军渡江。 就在守军即将溃败的时候,三十六师的先头部队赶到了,兵分两路,一路接替守军的阵地,阻止更多的日军渡江,另一路向已过岸的日军发起进攻。 36师的装备比守桥部队好不少,在几十挺轻重机枪的火力压制下,对岸日军再也不敢渡江。第二天,三十六师后续部队赶到,激战至傍晚,过江的五百多日军全部被击毙。 惠通桥之战,意义重大,若让对岸的几千日军顺利占领桥头,那么后续到来的将是几万甚至更多的日军,一旦滇西不保,云南必失,到时候整个大西南也难保了。 老蒋对宋希濂的表现很满意,让他重组十一集团军并驻军滇西。宋希濂兼任的昆明防守司令,由从缅甸败回的杜聿明担任。 此后,宋希濂率部和日军对峙于怒江,两年后,滇西反攻开始,十一集团军再立战功。 宋希濂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中,顽固追随蒋介石,这是他的黑点,不过,他在抗战中的表现却是值得肯定的,“抗日名将”这四个字,还是担的起的。
宋希濂的确是员虎将,关键时刻让他上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