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儒家:二程”——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23) 一 程颢是北宋著名

师道研习吖 2025-01-12 19:19:35

“更新的儒家:二程”——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23) 一 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其仁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仁”的本质与内涵 • 与物同体:程颢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仁者能将自身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动态圆融、感通无碍的同体状态,天、地、人、物、我之间没有隔阂,彼此紧密相连。 • 生生之德:他受《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影响,以“生”意观仁,认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仁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原理体现,是推动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意中可以体悟到仁的存在。 “仁”的体认与修养 • 诚敬存之:程颢强调要以诚敬的态度来体认和存养仁。只有通过诚敬的修养,才能真正识得仁理,并将其内化于心,进而达到与物同体的境界。这种诚敬之心是体认仁的关键,也是修养仁的根本方法。 • 体仁工夫:他提倡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来体认仁,将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仁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与他人、与万物的交往互动中去体悟和践行。例如,看到幼小的生命茁壮生长,感受到天地生生之德在生命之流中的体现,从而领会到仁的内涵。 “仁”的实践与作用 • 道德修养:仁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程颢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通过仁的修养,人们能够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达到圣人的境界,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 社会和谐:仁的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当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万物时,能够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关爱,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颢的仁学思想为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智慧。 仁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 理学奠基:程颢与弟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仁学思想是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们开创的“洛学”对后世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形成了“程朱学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 • 教育思想:程颢的仁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其教育思想。他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仁爱之心,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 程颐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与兄长程颢共同创立了“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程颐的思想体系以“理”为核心: “理”的内涵与地位 • 宇宙的终极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它超越了具体的物质世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根本原理。 • 社会的道德原则:“理”不仅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涵盖了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是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础。 • 事物的特性与规律:“理”还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理”,通过研究这些“理”,可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 “理”的体认与修养 • 格物致知: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认为通过研究事物的“理”(格物),可以达到对天理的体悟(致知)。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直接体悟天理。 • 读书与思考:程颐强调读书和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面意义,更要深入思考其内涵,通过思考来深化对“理”的理解。他主张“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强调求其意,即在学习中追求对道理的深刻理解。 “理”的实践与作用 • 道德修养:程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品行的根本。他强调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 • 社会和谐:程颐的“理”学思想强调社会的道德秩序和伦理关系,通过道德修养和对“理”的体认,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思想的影响 • 朱熹理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理学思想,形成了更为系统和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后世官方哲学的重要基础。 • 教育思想的传承:程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重,注重自我修养和格物致知的方法。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