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22) 韩愈、李翱、周敦颐、邵雍、张载 “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定义与背景 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创新与发展,融合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同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道家、佛家等。新儒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局势下,刺激了发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的思想学说的发展。 理论内容 1. 继承宋明理学的本体论:新儒学的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新儒家吸取了西方哲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以充实自己的理论,同时避免了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的问题,达到了所谓“体用不二”的高度。 2. 强调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首先使用体验本体的方法,其次才是认识现象的方法,基本原则是以直觉为体,以理智为用,既把握本体,又不忽视现象。这种方法论不仅有传统儒学的因素,还包含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 3. 区分“本体世界”与“物理世界”:新儒家把世界区分为“本体世界”与“物理世界”,或“价值世界”与“事实世界”。前者是真善美和道德形上学的根据及人生价值之所在,哲学的任务是用实践理性的直觉体验去把握“本体世界”或“价值世界”,而科学只能用理智分析的方法去认识物理世界的事实。 4. 由“内圣”开出“新外王”:中国哲学“内圣强,外王弱”。在现代条件下,“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因此必须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具体方法是通过所谓的“良知自我坎陷”,由“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从道德开出科学与民主。 5. 具有儒家资本主义倾向: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是以儒家思想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的模式,它既不同于西欧、北美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东欧、前苏联的现代化道路。近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6.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出现科技成果与人文价值严重不平衡的危机,人们在享受发达科技的同时,明显地感到人的价值意义的失落。中国儒家思想的世界化为解决“后工业文明”提供了解决方法。 主要特点 1. 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新儒学思潮是深刻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产物,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继承性,用民族文化主体性去对抗“全盘西化”和贬低、否定中国文化的论调。 2. 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新儒家对西学不是采取绝对排拒的态度,而是有选择地吸收、改造,用以作为重新建构儒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 道德形上的哲学追求:新儒家主张科学与哲学分途,认为哲学探讨的是宇宙本体和人生道德的真实,这是属于形而上的问题,是科学所不能企及的。哲学的功能在于求善,而科学的任务是求真。 4. 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推重直觉,重直觉了悟而不重逻辑论证。这种思维方式继承了中国哲学的传统,同时也受到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代表人物 • 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熊十力: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对后来的新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等,对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影响 新儒学思潮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它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立,重新思考东亚、中华精神文明与现代化、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批评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看法,提出了开展文明对话与建设文化中国。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22) 韩愈、李翱、
师道研习吖
2025-01-11 22:19: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