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球淡水动物 25% 面临灭绝危险,栖地消失问题迫切】
新研究显示,生活在河川、含水土层、湖泊和湿地等淡水的动物,高达 25% 面临高灭绝风险,包括鱼类、昆虫和甲壳动物,都归咎于污染、水坝和农业等威胁。
淡水覆盖面积占地球表面不到1%,但其中生物占已知物种超过10%,包括半数鱼类和三分之一脊椎动物。
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登的研究,如此生物多样性支持数以十亿计人生活,并提供抵挡气候变迁的堡垒,如今这多样性却承受「大量压力」。
新评估报告调查2万3,000多个淡水物种,发现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合计占总体24%,每个物种群占比各异。
例如虾、蟹和螯虾等十足目动物,约30%物种有灭绝危险;鱼类有26%,蛙和爬行动物等四足类动物有23%,蜻蜓等蜻蛉目昆虫有16%。
1500年以来,通报约89个淡水物种灭绝,另有178个物种疑似已灭绝。但新研究作者指出,这些数字很可能皆低估,因人类对某些物种所知微乎其微:「为了防止再有物种数量减少和消失,有迫切必要性迅速采取行动解决威胁。」
淡水物种主要威胁有污染、筑坝、抽水、土地用途改变与农耕、外来物种入侵与疾病,以及气候变迁与极端天气。
研究员表示,淡水是至关重要的栖地和气候调节器,尽管如此,人们对这类水源减少却「普遍没看到就不去想」。
根据这份研究,1970~2015年,草泽、沼泽和池塘等全球湿地约35%消失,速度是森林消失三倍。此外,全球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河川,约三分之一流水部分不再涵盖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