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的敲门声,驼背的妻子刘谷香走了出来,两人四目相对时,双方都愣住了,这一幕正好被随行的摄影师记录下。 1987年冬天,72岁的王德耀背起行囊,踏上了一条从未想过还能走的归乡路。 他背着几十斤的特产,里面有台湾的桔子、茶叶,还有一封封在离别37年间,他与妻子书写的信件。 舟山老家就在眼前,他站在门前轻轻敲了三下门,心脏砰砰直跳,手心全是汗。 门开了,出来的是一个背有些驼的老妇人,灰白的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脸上满是皱纹。她一愣,眼睛猛地睁大,抬头仔细看着门外的男人。 两个人的目光在那一瞬间碰撞,他们彼此盯着对方。 王德耀没有说话,半天才艰难地吐出四个字:“谷香,是我。” 老妇人站在那里,身子突然晃了一下,眼里瞬间涌出了泪水。 她抬起发颤的手指着眼前的男人,颤声喊道:“德耀?”这一刻,37年的思念、牵挂和等待像是突然爆发,两个人紧紧抱在了一起。 王德耀出生在1915年的湖北浠水,少年时家境普通,他在当地一家私塾读书,私塾先生正是刘谷香的父亲。 他与刘谷香是青梅竹马,一起念书,一起玩耍,两人之间早早地就生出了情愫。 然而刘谷香却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许配给了邻村的一户杨姓人家,知道这一切后,王德耀压抑着情感,不敢表达,默默将自己的心事藏了起来。 1937年,战争的硝烟开始弥漫,王德耀离开家乡,考入了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开始了军旅生涯。 临行前他没有和刘谷香多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回头看了一眼村口的老槐树,战争让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两个人却始终没能忘记对方。 十年后,1947年,王德耀意外地返回家乡,准备前往南京汤山步兵学校深造。 他背着行囊走在村口,刘谷香得知消息后以借牛为名来到他家,终于鼓起勇气向他表白。 两人在牛棚里私订终身,决定等他从军队回来后正式成婚。 1948年春天,王德耀带着军队回到浠水,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刘谷香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新婚19天后他被召回部队,又匆匆离开了家乡,妻子知道这一别又将是漫长的等待,每天守在村口盼着他的信,却再也没能等到他回来。 1949年,解放战争的局势风云突变,王德耀随军撤退到舟山,后来又被调往台湾,从此与家乡断绝了联系。 两岸隔绝的漫长岁月里,刘谷香独自守着家,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 她每天都在村口盼望着,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丈夫的身影,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德耀始终没有音讯。 有人劝她改嫁,说他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她却不愿意相信,坚持守着他们当年留下的老屋和那封短短的婚书。 而此时的王德耀在台湾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1963年,他从部队退役后,与几位同乡在台北的山间种桔子、出租游艇为生,他一个人生活在狭小的屋子里,孤寂和思念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家乡的消息,但都无果,直到1981年春节,他收到一封从大陆寄来的信,信里是刘谷香的一首诗:“寒窗苦读盼君归,音信全无天涯隔。三十余年梦中人,归来不见泪成堆。” 收到这封信时,王德耀泪如雨下,他用颤抖的手给妻子回信,从此两人开始用书信互诉衷肠。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们一共写了233封信,总字数接近200万。信中,他回忆起新婚时的种种细节,问她当年借牛时的勇气从何而来; 她告诉他,家里的屋顶漏了几次雨,墙上的婚书她擦了多少遍。那封长达2万字的信,王德耀写了整整三天,写完后他抱着信件,久久不愿松手。 1984年两岸开始允许探亲交流,王德耀终于获得机会回到大陆,回家的路上他心情复杂,既兴奋又忐忑。 37年的分别,他不知道妻子是否还会记得自己,更害怕她已经有了新的生活。 回到武汉的那天,刘谷香特意带着孩子赶来接他,当她在人群中看见那个背着行李的老人时,一眼就认出了他。 她快步跑过去,两个人的目光再次对上,像是时光倒流到几十年前。两人抱头痛哭,什么也说不出来,围观的人群全都默默站在一旁。 这一次,王德耀再也没有离开家乡,他被安排在浠水县财政局工作,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每天清晨,他都会陪刘谷香在村口散步,谈论过去的日子,偶尔还会朗读当年的信件。 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热热闹闹。 晚年的他们虽然经历了无数苦难,但终于能在一起享受平静的生活。 主要信源: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见信当如晤 不忘回家的路——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