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没有再追问,只是感叹地说:“我们家有三派,左中右。我同你是一派呢。”李敏的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09 11:30:50

毛泽东没有再追问,只是感叹地说:“我们家有三派,左中右。我同你是一派呢。”李敏的日记本就放在她卧室的书桌里,并没有上锁。她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觉得有上锁的必要。但她毕竟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心中朦朦胧胧有一种异样的感情,这种情绪可能在日记里流露了。有一天,她发现她的日记本不见了,过了半天,又悄悄地被放了回来。不久,继母含沙射影地说,人虽不大,心倒不小,还谈恋爱呢。李敏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她。继母肯定看了她的日记。李敏忍受不了她的污辱,她白皙的面孔因恼怒而变红。但是,她抑制着自己的情绪,一言不发,转身回到屋里,把那本心爱的日记本撕得粉碎,扔到垃圾箱里,她觉得很伤心,眼泪不由得流了出来。不久,所谓李敏谈恋爱、搞对象的话传到了父亲的耳朵里。有一次,毛泽东问李敏:“怎么不写日记了?”李敏默不做声。从来不在爸爸面前告状的她,仍然不说别人一句坏话。毛泽东没有再追问,只是感叹地说:“我们家有三派,左中右。我同你是一派呢。” 1936年的冬天,寒风凛冽,陕北的保安县迎来了一个新生命——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呱呱坠地。贺子珍的战友们,邓颖超、康克清等人,闻讯后急匆匆地赶来道喜,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子珍生了吗?”毛泽东则以他那特有的幽默风趣回应:“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这句话一出,众人顿时哈哈大笑,原本紧张的气氛也缓解了不少。 刚出生的李敏又瘦又小,显得格外娇弱。邓颖超看到后,心生怜爱,不禁脱口而出:“真是个小娇娇呀。”毛泽东听到这句话,心中一动,想起了《西京杂记》中的描述,于是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姣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都习惯叫她娇娇,这个名字也陪伴她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毛泽东对娇娇疼爱有加,总是把她抱在怀里,逗她玩,给她讲故事。然而,贺子珍却满面愁容,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她此时想的并非享受做母亲的欢乐,而是如何更好地投入革命工作。她觉得这个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影响了她的革命事业。因此,娇娇刚满4个月,贺子珍就毅然决定把她送到老乡家寄养,自己则进了抗大学习。 1937年10月,因身体原因,贺子珍离开了毛泽东,从延安经西安前往苏联治病和学习。在莫斯科的日子里,李敏经历了诸多苦难,但也学会了坚强和独立,更加珍惜那些难得的幸福时光。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1959年。这一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李敏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也是李敏中学时的同学。两人相知相惜,情投意合,很快就走到了一起。这桩婚事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和祝福,他为女儿找到了幸福的归宿而感到欣慰。 婚后,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住进了中南海,这里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一年后,李敏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孔继宁,毛泽东对这个小外孙疼爱有加,常常抱在怀里逗弄。然而,江青对李敏一家却冷漠轻视,常常寻衅滋事,这让李敏感到十分为难。 为了过上更加平静和自主的生活,李敏决定向父亲提出搬出去住的请求。毛泽东听了女儿的话后,并没有阻拦,只是感慨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他理解女儿的想法和苦衷,希望她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1964年,李敏一家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的民间生活。过去他们都在大食堂吃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实践和经验。为了照顾好家庭和孩子,李敏开始动手学习生炉子、做饭等家务活。起初她并不擅长,常常弄得满眼泪水、一屋是烟。做饭时也不知道多少米该放多少水,蒸馒头更是难以把握。但孔令华并不介意,他常常用父亲的话来安慰李敏:“吃得少、活得好;吃得简单、活得自然。” 搬出去后的第一个星期,李敏去看望父亲毛泽东。一进门,她就感受到了父亲的温暖和关爱。毛泽东抚摩着她的肩头,深情地说:“娇娃,我听见你的心在‘咚咚咚’地跳着。爸爸想你呀!”李敏把新家安顿后的情况告诉了父亲,虽然做饭还不太熟练,但她表示会慢慢努力。毛泽东欣慰地笑着说:“靠我不行。靠自己的双手比什么都强、什么都能办到。爸爸相信你一定能行!”他望着女儿,眼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0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