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植根于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其核心要义是中国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由此可见,中国先民将理清大自然的时序看作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
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认知体系,并非为记录而记录,而是源于中国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节律、农耕生活紧密相连。“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等,这些以二十四节气规定农耕生产时间的谚语,易懂易记又明确具体,是我国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智慧总结和诗性传承。同时,二十四节气又显示气候、气象对农耕生产的影响,如“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这些气象谚语提醒人们在生产上早预防,生活上早准备,开展适时而科学的农耕生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有着指导生产实践、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