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时,真的不能被叫醒吗?其实没那么“吓人”】健康真探社夜深人静时,你是否曾目睹身边的人突然无预警地起身,目光空洞地穿上衣服,在客厅里漫无目的地徘徊,然后又悄然回到床上?这并非被“脏东西”附身,而是梦游现象。梦游和鬼压床常被认为是睡眠中的神秘事件,尤其是梦游,它带着诸多神秘色彩。甚至有传言说,唤醒梦游者可能导致他们变得痴呆或疯狂。那么,梦游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梦游并不罕见。研究指出,一生中经历过梦游的人约占6.9%,也就是说,每100人中约有7人可能遭遇过梦游。儿童的梦游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在2至13岁的儿童中,约29%的人有过梦游经历,且在10至13岁时达到高峰。 梦游的故事中不乏传奇色彩: - 1987年,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名11岁男孩在梦游中乘坐火车穿越了160公里,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 英国有位女子在梦游中网购了一个篮球场,差点导致财务危机。 - 美国一名女孩20多年间体重增加了120多斤,最终发现是梦游时悄悄打开冰箱偷吃所致。 这些案例虽属极端,但梦游确实存在,并伴随着安全隐患。轻则在梦游过程中受伤,白天感到疲惫和精神不振;重则可能从高处坠落,危及生命。因此,重视梦游问题至关重要。 梦游,医学上称为睡行症,指的是人在睡眠状态下起床并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进行其他简单动作。值得注意的是,梦游并不一定发生在做梦期间。正常的睡眠周期包括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NREM进一步细分为入睡期、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梦境多出现在REM阶段,而梦游通常发生在NREM的深度睡眠阶段。因此,梦游与做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梦游是一种睡眠障碍,其成因可能包括: 1. 遗传因素:有研究跟踪了1940名儿童长达12年的睡眠情况,发现梦游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如果父母有梦游史,孩子梦游的概率会显著增高。 2. 发育因素:儿童的大脑仍在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控制运动神经元,因此儿童时期梦游更为常见。 3. 睡眠因素:研究显示,经常睡眠不足会增加梦游概率,且梦游行为可能更加复杂。 4. 精神因素:成年人若压力过大,睡眠质量差,这种负面精神压力可能增加梦游的风险。 5.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物等,可能与梦游有关。 梦游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怕。梦游者处于意识朦胧状态,如果在梦游过程中被突然唤醒,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并可能下意识地做出暴力反应。因此,最好不要干扰梦游者,而是引导他们安全回到床上继续睡眠。例如,可以轻轻转动他们的肩膀,引导他们回到房间。如果发现梦游者的行为危险,如试图在室内尿尿、外出流浪或站在阳台边缘,应立即唤醒他们。 偶尔的梦游不必过于担心,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功能逐渐成熟,梦游现象往往会自然减少。为了保障安全,应确保门窗锁好,将家中的尖锐物品收好,以防梦游者受伤。 然而,如果梦游频繁发生或行为异常,应及时就医。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等: - 一般治疗:消除诱因,保证充足休息,治疗相关基础疾病。 -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氯硝西泮、地西泮等药物,或氟西汀、曲唑酮等抗抑郁药物。 - 心理行为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或催眠治疗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梦游状况。 为了预防梦游,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 -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睡前听舒缓音乐、进行冥想或放松练习,保持卧室舒适安静。 - 保持心情愉悦,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压力。 - 加强体育锻炼。
【梦游时,真的不能被叫醒吗?其实没那么“吓人”】健康真探社夜深人静时,你是否曾目
绍元看健康
2025-01-08 09:57:31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