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谁知15年后,德国才知道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2021.4.26美日德长期垄断,德国要价3.5亿!中国用15年把盾构机做到第一) 1997年,秦岭隧道工程现场,几百号工人挥汗如雨,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锹一锹地挖土。 与此同时,一台二手盾构机,在德国人手里,变成了价值7亿人民币的“神器”。 这笔交易,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工程人的心里,也预示着一场跨越二十多年的技术博弈就此拉开帷幕。 谁也没想到,曾经那个在国际市场上被当作“人傻钱多”的中国,会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从技术小白到行业巨头的蜕变。 盾构机,这个被称为“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的超级设备,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曾经,我们不得不花天价购买二手货,还要忍受外国厂商的傲慢与技术封锁;如今,中国盾构机占据全球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出口到30多个国家,让曾经的“老师傅”们望尘莫及。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故事要从1997年的西康铁路建设说起。 当时,面对18.46公里长的秦岭隧道,传统的施工方式效率低下,工期压力巨大。 盾构机,这种能在地下“啃”出隧道的“机械蚯蚓”,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然而,彼时的中国,盾构机技术一片空白。 面对中国市场的迫切需求,德国厂商开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一台二手盾构机,3.5亿人民币! 两台,就是7亿! 这在当时,几乎可以买下一条街! 德国人要价太高,而且态度强硬,一副你不买拉倒的样子。 中国,就像待宰的羔羊,明知被坑,却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 买了这些二手盾构机,麻烦事可就接踵而来了。 外国技术专家来我国修设备,每天工资三千美元,还让人拉起警戒线,不让咱们中国人靠近,好像生怕技术被学了去似的。 真没想到,图纸上一个小小的失误,德国人竟然狮子大开口,一天收费就高达一万元来修改! 这哪是技术服务,简直就是敲诈勒索! 那些被逼到绝境的中国工程师们终于明白,光靠花钱或求人,是搞不定核心技术的。 2002年,“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被纳入国家“863计划”。 一个由18人组成的小研发团队,开启了他们艰难的“盾牌”制作之旅。 盾构机,可不是简单的机器,它拥有三万多个零部件,两千多个控制点,堪称工程机械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从头开始,没经验就慢慢来;技术不行,就自己动手研究。 这些中国工程师真是卯足了劲,一点一滴地攻克了这个难题。 2008年,“中铁1号”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盾构机自主研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12年,成都地铁项目让国产盾构机有了展示实力的机会。 国产盾构机性能不输进口,而且价格仅是进口的1/3。 这一仗,打出了中国制造的威风,也让曾经傲慢的德国厂商黯然退场。 据悉,这家厂商最终因市场竞争力不足而倒闭,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今,中国盾构机已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出口到30多个国家,从曾经的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十五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别人五十年都未必能完成的跨越,这背后,是无数中国工程人的汗水和心血。 中国盾构机即便取得了成功,也毫不减速,继续前进。 从融入京剧脸谱元素的“京华号”,到针对复杂地质条件的“蒙华号”,中国盾构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从“被宰的冤大头”到“世界老大”,中国盾构机的逆袭之路,是一部中国制造的奋斗史,更是一曲自主创新的凯歌。 二十多年的技术较量教会我们,核心技术不是靠花钱就能买来的,也不是求来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牢牢掌握自己的未来。 曾经的屈辱,变成了今日的荣耀,这,才是最好的反击!
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
乐语回味
2025-01-07 18:14:37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