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一红军干事在筹粮时被土司武装抓走。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话说:“留下

乐语回味 2025-01-05 14:13:44

长征途中,一红军干事在筹粮时被土司武装抓走。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话说:“留下他,我卖给你们粮食,不同意就打一仗!” (信息来源:人民网——长征中萧华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出色实践) 1935年,湘西的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山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不安。 红军长征,这是一场史诗般的远征,也是一场与饥饿、寒冷和死亡的搏斗。 “觉得生活过得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句流传至今的话,浓缩了那段历史的苦难,也预示着接下来故事的沉重。 红军的队伍像一条在山岭间曲折前行的长龙,走得慢,但很坚定。 这条“长龙”的每一个鳞片,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背负着理想,也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艰辛。 少共国际师,作为先头部队,任务尤其艰巨。 他们不仅要为大军开路,还要负责筹集粮食,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 然而,在湘赣这片复杂的土地上,筹粮远比行军更困难。 湘赣地区,土司势力盘根错节。 这些土司,虽然力量不大,但彼此抱团,对外来者抱有极强的戒心。 红军要想从他们那里弄到粮食,挺不容易的。 肖华,当时才19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政委。 他深知与土司发生冲突的严重后果:不仅会影响少共国际师的处境,还会给后续部队带来巨大的风险。 他总是选择和平对话来解决问题,尽量不跟当地势力直接对抗。 然而,这种“束手束脚”的策略,也让筹粮工作举步维艰。 周书良,一位平凡的红军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筹集粮食的任务。 他瘦弱的身躯,蓬乱的头发,无声地诉说着长征的艰辛。 在一次筹粮行动中,他被土司武装抓捕。 消息传到肖华耳中,如同晴天霹雳。 他立即赶往土司所在地,希望通过谈判,换回周书良。 那土司挺横,说:“你们要是留下他,我就给你们粮食;不然就开战!” 这句话,像一块巨石,压在肖华的心头。 他知道,开战的后果不堪设想。 红军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弹药匮乏,一场战斗下来,必然损失惨重。 但是,就这样放弃自己的同志,他也于心不忍。 肖华内心无比煎熬,他无法做出选择。 他看着周书良,这个年轻的战士,为了革命理想,甘愿付出一切。 他也看着自己身后那些饥肠辘辘的战士,他们渴望食物,渴望生存。 周书良似乎看出了肖华的犹豫。 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选择。 他走到肖华面前,平静地说:“政委,我留下。 你带粮食回去,让战士们吃饱。” 肖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他明白,这是最合适也是不得已的做法。 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带着土司提供的粮食,离开了这个让他终生难忘的地方。 红军队伍不断前行,如同一条弯弯曲曲的火龙,渐渐融入了夜幕。 周书良的背影渐渐从肖华的眼中消失。 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四处打探周书良的消息,但始终没找到线索。 周书良,这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仿佛只是一粒尘埃,悄然无痕。 他究竟去了哪里? 是隐姓埋名,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最终还是英勇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没有人知道答案。 长征,是一段充满苦难的历史,也是一段充满英雄主义的历史。 无数像周书良一样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这些人的经历会不断鼓舞着后人,让他们铭记初心,继续努力前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飘扬在神州大地。 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富足,离不开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付出。 牢记历史,把握现在,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长征途中,缺衣少粮是家常便饭。 红军战士们经常好几天都吃不上饱饭,有时连树皮草根都成了他们的食物。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疾病肆虐开来,夺走了不少战士的生命。 1934年,红军从江西出发时,队伍有十万人之众。 历经艰难的长征,当队伍抵达陕北时,人数已锐减至一万。 这个队伍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从未丢掉过希望。 在长征队伍里,有一伙人专门负责搜集粮食,确保军队有足够的物资。 这活儿挺危险的,得应付敌人的追击,还得应对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 周书良就是其中一员。 他年轻,瘦弱,却有着一颗坚定的革命之心。 湘西的土司普遍都有自己的私人军队。 他们对红军有顾虑,不乐意给粮食。 为了完成任务,周书良和他的战友们想尽办法,与土司进行谈判,希望能够换取一些粮食。 然而,谈判并不顺利。 土司们态度强硬,提出的条件苛刻。 他们要求红军留下人质,或者支付高额的费用。 在一次谈判中,周书良被土司武装扣押。 萧华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 他明白,周书良的处境非常危险。 萧华经历了一番纠结,最后还是下定决心。 他答应了土司的条件,用周书良的命换来了部队的粮食。 这个决定,让萧华终生难忘。

0 阅读: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