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揭秘:肺结节消散的实用小方法 肺结节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中医理论体系里,肺结节连同其他各类结节、增生、囊肿等,都可归属于 “痰瘀” 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健康的基础。痰,实则是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如同垃圾,是本应排出体外的废物,或是未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的营养物质,长时间在体内留存而变质形成。 想要预防和消除肺结节,关键在于调脾。中医讲 “脾主运化”,这一功能包含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重要方面。运化水谷,即负责对摄入食物的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人体可利用的精微物质;运化水湿,则是将人体代谢产生的废水排出体外。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营养精微无法被有效利用,代谢产物又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过度堆积。这些堆积物多以液体形态呈现,中医称之为 “湿”。湿性趋下,重浊黏滞,湿邪长期沉积,就会进一步转化为痰。痰若在体内停留过久,会逐渐凝结变硬,形成 “痰核”。而痰核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痰瘀。肺结节,正是处于痰与痰核之间的一个阶段,它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绝不可轻视。 追根溯源,肺结节产生的根源在于 “气”。气在人体中具有推动作用,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全身水液的正常流通。一旦气的运行出现郁滞,水液便无法正常流动,进而凝聚成湿。湿邪停留日久,又会凝聚为痰。痰经过长时间的积聚,就可能形成肺结节。由此可见,气郁是肺结节产生的始动因素。而气郁与情志密切相关,经常情绪郁闷、情志不畅的人,极易出现气郁。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运动、早睡、调节情绪以及艾灸刮痧,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使气机顺畅;早睡顺应自然规律,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与阴气的滋养,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调节情绪则直接从根源上减少气郁的产生;艾灸刮痧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驱散寒湿痰瘀。 在此,为大家分享一款简单有效的食疗方 —— 润肺消结饮。食材包括:川贝母、桔梗、杏仁、陈皮、茯苓、山药、紫菀。 中医认为,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功效。其寒性可清泻肺火,甘润能润肺燥,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以及瘰疬、乳痈、肺痈等病症。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它犹如一位引经药,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同时开宣肺气,使气机通畅,有助于痰液排出。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能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对于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气喘,杏仁可降泄肺气,使肺气得以肃降。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它既能行散肺气壅遏,又能燥湿化痰,使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从而减少痰湿的生成。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茯苓可渗利水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同时健脾助运,杜绝生痰之源。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它能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气血精微,且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紫菀味辛、苦,性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消痰止咳。可用于治疗咳嗽有痰,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这款食疗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诸药配伍,共奏润肺化痰、散结消痈、健脾理气之效。将其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既能养生,又有助于调理脾胃,还能辅助消散肺结节,可谓一举多得。但需注意,食疗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与治疗,若肺结节情况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
少生气很重要,原来有过结节,后来吃了于氏甲消散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