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去中国啦!”1984年,宫崎骏来中国学习,参观上美厂。结果让他很失望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1-01 11:33:54

“我再也不去中国啦!”1984 年,宫崎骏来中国学习,参观上美厂。结果让他很失望,之后再没来过。   1984年,已经凭借《风之谷》在日本动画界一炮而红的宫崎骏,怀着满腔热情来到了中国。他此行的目的,是拜访自己心中仰慕已久的上美厂,这座曾经孕育了《大闹天宫》等经典动画的“圣地”。 对宫崎骏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学习之旅,更是一次致敬心中偶像的朝圣。这段旅程却给了他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望。   宫崎骏一行人在一个灰蒙蒙的冬日来到了上美厂。厂区位于上海的一个普通街区,门口挂着上美厂醒目的招牌。迎接他们的并不是热情的动画创作者或讨论艺术的氛围,而是几位衣着整齐的领导人员。这些领导们表情严肃,虽嘴上说着客套话,但眼神中却透着对外来客人的冷漠和疏离。   几句寒暄之后,宫崎骏试图主动提出希望参观上美厂的制作车间,了解动画的具体制作流程。厂方的回应并不如他所期望的那般热情。   带着一丝礼貌但明显缺乏诚意的态度,领导简单应允了他的请求,同时直接抛出了一些与商业有关的问题:“宫崎先生,听说日本动画的原画制作效率很高,那你们每张原画的价格是多少呢?”这一问题让宫崎骏顿了一下。他原以为,这样的见面会是关于动画艺术的深入交流,却没想到,第一句话便围绕着成本展开。   面对突如其来的商业话题,宫崎骏礼貌地回应了几句。但空气中的气氛显得越发沉闷,仿佛艺术的神圣被现实的铜臭味轻易冲淡。   在领导的陪同下,宫崎骏终于走进了上美厂的制作车间。他本以为,这里会是充满创作活力的地方,墙上挂满精美的原画,工位上堆满正在绘制的分镜稿。 映入他眼帘的却是一个略显陈旧的工作环境。昏黄的灯光下,几位工作人员正坐在简陋的木桌旁忙碌着。桌上放着成堆的草稿纸,许多甚至显得有些凌乱。   工作人员的神情看起来疲惫且机械,似乎对眼前的工作并不抱有太多热情。相比之下,宫崎骏对细节的观察更加敏锐。他注意到,有些作品的线条处理较为粗糙,甚至连基本的色彩分层也不够细致。这样一种状态,与他曾经在《大闹天宫》等作品中看到的精湛工艺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观结束后,上美厂的领导带领宫崎骏一行人进入会议室,试图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宫崎骏特意将他的新作《风之谷》的胶片作为礼物带给了上美厂,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展示与对方探讨动画技术和叙事手法。   领导们显然对这份礼物并不特别在意,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接过胶片,随口称赞了几句,然后便再次将话题转向了商业。   “我们上美厂最近也在研究市场,”一位领导开口说道,“宫崎先生,日本动画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是怎么制定的?你们公司制作一秒钟动画的具体成本是多少?”这些问题一一抛出,让整个交流氛围更加尴尬。   宫崎骏显然并不愿意过多讨论这些内容,他尝试将话题转回到动画艺术的制作工艺上。这些努力都没有引起对方太多兴趣。 上美厂的领导更在意的是市场竞争、成本控制等现实问题,而非动画作为艺术形式的表达。整个过程,宫崎骏的好友高畑勋则一直保持沉默,他低头不语,似乎不愿参与这样的对话。   结束了仓促的交流后,上美厂的领导为宫崎骏一行安排了一场宴会。这是一家当时上海颇有名气的餐厅,桌上摆满了精致的中式菜肴。领导们一边劝酒,一边寒暄着各种商业上的话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宫崎骏的关系。这顿丰盛的晚餐却未能缓解他内心的失落。   宫崎骏坐在座位上,面前摆满了菜肴,却迟迟没有动筷。他低头端详着杯中的茶水,思绪似乎早已游离在宴席之外。他的目光偶尔扫向高畑勋,两人没有言语,却通过彼此的眼神交换了复杂的情绪。   宴会结束时,领导们还热情地表示,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宫崎骏合作。这种言不由衷的客套,似乎成为了宫崎骏此行的总结。   1984年后,宫崎骏继续深耕动画事业,并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天空之城》《千与千寻》《龙猫》等享誉世界的作品。   他始终坚持动画作为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认为动画不应屈服于商业化,而应该以艺术性和故事表达为核心。这种理念直接受到了上美厂早期作品的影响,但也因这次访华经历与中国动画的现实割裂。   上美厂则因体制改革而逐渐衰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动画从辉煌走向低谷。曾经的艺术追求被市场经济的冲击取代,许多优秀的动画艺术家纷纷转行。宫崎骏对上美厂的失望,实际上正是对这一时期中国动画行业困境的真实写照。   尽管如此,中国动画并未彻底沉沦。从2000年前后开始,一批热爱动画的年轻创作者崭露头角。《大鱼海棠》《魔童降世》等优秀作品相继问世,逐渐恢复了中国动画的国际声誉。   但即便如此,宫崎骏对于中国动画的态度始终保持冷漠,他在晚年接受采访时仅用“我尊敬中国动画的实绩”来评价。他不掩饰对中国动画商业化的批评,甚至表示不愿再与中国动画界有任何交集。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