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查家只派了7岁的金庸作为代表去参加葬礼。虽然是葬礼,

疾冰预防说 2024-12-31 18:26:19

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查家只派了7岁的金庸作为代表去参加葬礼。虽然是葬礼,但当天金庸却体验到了皇帝吃饭的感觉。事后, 他对徐家大家称赞:“真的是大户人家!” 1931年11月1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震惊了整个文坛。 当时,34岁的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从南京飞往北京,准备为林徽因的一场学术演讲站台。 飞机在途经山东济南党家庄山区时因大雾撞山坠毁,机上人员无一生还。 这位民国才子、浪漫主义诗人永远地离开了,留下了未完成的诗篇与复杂的情感纠葛。 几天后,徐家在浙江海宁为徐志摩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身为海宁当地的首富,徐家不仅家底殷实,而且礼数周到。 此次葬礼吸引了大批亲友及文坛名流前来吊唁,包括徐志摩生前的重要女性林徽因、陆小曼和前妻张幼仪。 然而在这场隆重的葬礼中,一位年仅7岁的男孩的出现,意外成为了引人注目的亮点,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武侠小说大家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生于1924年,时年仅7岁,他与徐志摩的关系颇为特殊,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姑姑,因此金庸是徐志摩的小表弟。 尽管有这层血缘关系,但两人因年龄相差27岁,平日里几乎没有什么交集,查家与徐家是姻亲,按理说,徐志摩的葬礼,查家派人出席是应有之义。 查家长辈考虑到辈分问题,觉得长辈参加晚辈葬礼不符合礼数,最终,家族决定派金庸这个年幼的孩子作为代表前往。 这一选择显得别具一格,也注定让这次葬礼成为金庸人生中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 对于7岁的金庸来说,这次出行无疑是一次重大的“任务”。 他从家乡海宁出发,怀着稚气与好奇,来到徐家的大宅,徐家的豪宅在当时已闻名一方,高墙深院、庭院广阔。 葬礼现场宾客云集,气氛庄严肃穆。金庸虽年幼,但在查家长辈的叮嘱下,表现得非常得体。 他跪拜在徐志摩的灵位前,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徐家的长辈徐深如亲自回礼以表感谢,而徐家的孙辈更是对他行晚辈礼,这样的场面让金庸第一次感受到家族礼仪的庄重与复杂。 然而,比葬礼本身更让金庸印象深刻的,是徐家为他专门安排的酒宴。 葬礼结束后,徐家为金庸设下了一场极为丰盛的饭局,这种待遇即便是成年客人也少有。 金庸独自坐在一张大桌前,桌上摆满了鱼翅、燕窝等珍贵佳肴,两位男仆在一旁伺候,一人负责斟酒,一人负责添饭。 虽然金庸年纪尚小,不会饮酒,但男仆依然礼节性地为他倒酒,这种细致入微的接待让金庸受宠若惊。 他后来回忆,这顿饭让他感到自己“像皇帝一样”,甚至对徐家的富贵发出了感慨:“真的是大户人家!” 这场酒宴的排场是金庸此前从未见过的,毕竟当时查家的经济状况和徐家相差甚远。 金庸虽然年幼,但深知这场盛宴背后的用意,因而表现得格外小心,他只象征性地尝了几口菜,避免显得失礼。 散席后,徐家长辈还特意安排了家中的大船,连同船夫和男仆将金庸送回查家,并奉上厚礼表达谢意。这些细节深深地刻在了金庸的记忆里。 在葬礼上,金庸还献上了一幅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这一挽联表面上是对徐志摩诗才的高度赞扬,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让现场气氛微妙。 “司勋”和“仆射”分别代指唐代诗人杜牧和南朝文人沈约,这两位历史人物都以多情著称,和徐志摩的情感经历颇有相似之处。 挽联既肯定了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又隐晦地点出了他在感情生活中的纷扰。 林徽因与陆小曼看到这幅挽联时,脸色瞬间变得尴尬,而年幼的金庸则并未意识到自己文字背后的潜在影响。 实际上,金庸对徐志摩的感情是复杂的,金庸自小被父母要求以徐志摩为榜样,努力成为有成就的人。 金庸对徐志摩的个人生活并不认同,甚至心生反感,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抛弃张幼仪,后来又与朋友的妻子陆小曼结合,这些故事在家族中广为流传。 金庸认为,表哥在感情上的多情与随意,无法成为真正的榜样。 这种情感投射也体现在金庸日后的文学创作中,他笔下的“表哥”形象,往往是负心汉或者有缺陷的反面角色,例如《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倚天屠龙记》中的卫璧,甚至“采花贼”云中鹤。 值得注意的是,“云中鹤”正是徐志摩的笔名,金庸将这个名字赋予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似乎是对徐志摩风流性格的某种讽刺。 尽管如此,金庸对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并无否定,他在日记中写道,表哥的诗才令人钦佩,而其代表作《再别康桥》《偶然》等作品更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 在某种程度上,徐志摩对自由与浪漫的追求,或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金庸的创作。 金庸笔下的侠客们常常怀抱理想,追求自由和正义,这与徐志摩的诗意追求不无共通之处。 徐志摩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诗歌成就与复杂的情感经历,注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金庸,这个曾经的小表弟,在日后用武侠小说为读者构筑了另一个诗意江湖。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