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旅长陶勇,孤身拜访海匪孙二虎,手下提议:“把他抓了,送给日本人!”孙二虎看了他一眼,气道:“你还是人吗?” 1941年春天,黄海之滨的如东沿海风急浪涌。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生活在双重恐惧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踩在头顶,海上的匪患又让人无法安生。 战争的残酷与动荡,使得渔民和盐民的生活愈发艰难,他们终日为生计奔波,又害怕一不小心成为战火中的牺牲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陶勇,接到了一项任务。他被要求组建一支能够在海上作战的海防团,既要打破日军对苏中根据地的海上封锁,又要保护沿海百姓的生存空间。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手下的士兵大多是“旱鸭子”,根本不懂海上作战。陶勇眉头紧锁,但他很快意识到,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另辟蹊径。 在沿海一带,一股名声显赫的海匪队伍引起了陶勇的注意。他们的头目叫孙二虎,原名孙尔富,年少时就因为出色的体力和海上经验被当地人称为“孙二副”。 孙二虎出生在东台弶港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七岁时便随母亲和继父在海边“赶小海”谋生。 寒冬腊月,他赤脚踏入冰冷的海水中挖蛤蜊,双手被冻裂,鲜血直流;烈日下,他的皮肤晒得脱皮,但他咬牙坚持,因为他知道,这是他们一家仅有的生活来源。 这种艰苦的童年让孙二虎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他十七岁就成为了一艘渔船的“二老板”,掌舵技术出色,在海上行船时,他能通过品尝海水判断船只的位置。 然而,一次海匪的袭击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被迫加入了匪徒的队伍,但靠着出色的能力,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了一股独立势力,手下聚集了百余人,还配备了几十艘船只。孙二虎劫掠过日军运输船,也欺压过沿海的渔民,一时威名远扬。 对陶勇来说,孙二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他能把这支队伍拉入抗日阵营,那将极大增强新四军的海上力量; 但如果不能争取,孙二虎很可能被日军拉拢,甚至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隐患。陶勇决定赌一把。他心中已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要用智慧和真诚,争取这位“海上猛虎”。 1941年4月,陶勇得到消息,孙二虎将带手下到如东县参加庙会。他抓住这个机会,派人乔装埋伏,成功将孙二虎和他的十几名手下擒获。 面对这个骄横的匪首,陶勇没有盛气凌人,而是冷静地说道:“你劫渔民、抢渔货,算是有点能耐。但你可知道,鬼子就在我们的家门口,老百姓的苦日子是谁造成的?” 孙二虎一开始满脸不屑,但陶勇的话却字字扎进他的心。他强硬地回道:“要杀就杀,二十年后我还是条好汉!” 陶勇微微一笑,说道:“杀你很容易,但我不会这么做。像你这样的好汉,如果愿意打鬼子,那才是真本事。”陶勇的态度让孙二虎感到意外,也勾起了他的疑虑。 他答应回去召集手下投奔新四军,但心里却仍然有戒备。陶勇没有为难他,不仅放了他,还归还了他的武器。这一举动,让孙二虎对陶勇多了一分敬佩,也多了一分复杂的思考。 然而,事情并不如陶勇所想的那样简单。回到匪部后,孙二虎的手下劝他说:“这些新四军是想骗咱们,要不直接把他们的消息卖给日本人,还能换些好处。” 同时,日军也派人前来拉拢,许诺丰厚的待遇和大量武器装备。面对诱惑和压力,孙二虎开始犹豫,他担心新四军的纪律太过严格,也怕失去手下的信任。 陶勇得知孙二虎迟迟没有动作,甚至可能投敌时,立即决定亲自去找孙二虎谈判。他对部下说:“如果我不去,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机会。如果他被日军拉去,后果更不堪设想。” 陶勇的坚定让所有人动容,但也让人心生担忧。一位老船夫哽咽地劝他说:“旅长,您可不能去啊,那可是虎穴,进去就回不来了!”陶勇却摆摆手:“这事,必须我去。” 不久后,陶勇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冒着风雨赶往孙二虎的匪部。此时的孙二虎正在大摆宴席,手下的一个头目忽然提议:“这陶勇一个人来,不如把他绑了,送给鬼子换点赏钱。” 孙二虎闻言勃然大怒,拍案道:“你还是人吗?陶旅长信得过我们,才敢一个人来,你要是干出这事,老子第一个宰了你!” 当陶勇踏入大厅时,孙二虎快步上前,拱手道:“陶旅长,您竟真敢来,请上座!”陶勇微微一笑,开门见山:“孙二虎,我今天不是来喝酒的。我是来问问,你愿不愿意当一条汉子,和我们一起打鬼子?” 孙二虎端起酒碗,一饮而尽,长叹道:“陶旅长,您对我这般信任,我还犹豫什么?从今天起,我和我的兄弟都听您的!” 就这样,孙二虎带领百余人归顺新四军,他的队伍被改编为苏中海防团的主力。他熟悉海域地形,指挥部队多次击沉日军运输船,立下赫赫战功。 1944年,孙二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坚定的抗日战士。日本媒体惊呼,“黄海海域出现了一支让人胆寒的水军,从连云港到上海,无人敢轻举妄动。” 图 1陶勇 图 2孙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