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科学”流言在网络上、生活中的传播度确实挺高的,绝大多数都遇到过,个别没有见过的,也会觉得它的语言组织和表达形式的逻辑很熟悉,也就是说,确实属于“容易让人相信”的内容。而这些“流言”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贴近生活、紧跟生活中的具体发展和变化。基本都是人们熟悉、关注、却又不够深入了解的。 从中也就看到了,被网络信息深度介入的生活中,“科普”的必要性。因为网络中的“科学”流言,也和其他所有信息一样,脱离了固定平台(刊物、信息源)的限制。用户无法迅速确定来源真伪、也无法确定内容真伪,再加上网络能够对同一条信息反复呈现,就很容易先入为主、被人们所接受。应对这种信息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提供正确信息。 另一方面,从对这些“科学”流言的批驳、解释中能看到,有些科普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的。所以,如何不断提升科普效力,也很重要。
这些“科学”流言在网络上、生活中的传播度确实挺高的,绝大多数都遇到过,个别没有见
聂昱冰说事
2024-12-29 19:31: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