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别好玩儿的事儿,没开过智驾的人普遍不信任智驾,他们认为智驾只要不是100%安全,又或者如果智驾出事故不是车厂负责,那么它的存在就是减分项。
而开过智驾的人很快会发现,哪怕是不那么牛逼的智驾,那也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把我的极氪001转给了我姐夫,初代,最近升级5.0系统之后,支持LCC+,自主跟车和车道保持,你打转向灯,它能自主变道。
姐夫十几年的老司机了,每年平均3-4万公里的里程,上一台车是沃尔沃S60,他现在只要上了高速,都会开智驾。
因为哪怕是车道保持+跟车+打灯自主变道,也可以极大降低驾驶负担。
那么,他不怕智驾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问题吗?
这个真不怕,理由很简单,只要你开过智驾,你就会明白,智驾的不确定风险点本身其实是确定的,哪些地方可能出问题,你是很容易预判的。
很多我们看到的智驾事故,本质上并不是智驾本身的问题,而是激进智驾习惯导致的问题,正常人只要把智驾作为“降低驾驶负担感”的工具,而是二极管的“我就是不接管,我就是要在开车的时候干别的事儿”,就很容易去规避智驾的不确定性。
就像高速追尾,绝大部分追尾就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管“安全跟车距离”,非要在高速行车的时候贴着前车开,每次看到120速度下那些贴着前车开的司机,我心里默念,你不追尾,谁追尾?
驾驶乐趣这个事儿存不存在?
当然存在,但是,一定不是长途驾驶的驾驶乐趣,而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短期的驾控。
跑车的乐趣在赛道上,而不是500km的高速长途通勤;越野车的乐趣是某些特定的场地和路线,而不是连续在烂路上开5个小时。
一个再喜欢开车的人,你让他去开滴滴,他绝对不会说,我就喜欢开车,绝对不会,除非这个人有自虐倾向。
就像一个人喜欢厨艺,一定是偶尔做饭,你让他每天三餐都去做,连续一年,他一定不会说做饭是乐趣。
作为通勤工具的开车,尤其是连续驾驶1小时以上,或者2小时以上,他就是负担,减负就是最大的价值。
70%这个数据没有来源,在当下我觉得可能太激进了,但是,如果在所有的用户都充分理解智驾的前提下,我觉得70%保守了,我觉得至少得是95%。
现在智驾根本的问题并不是智驾本身,哪些疯狂喷智驾的,要么是没体验过智驾,要么他开车本身就是玩儿,而不是正儿八经的通勤。
但纯粹把开车当成玩儿的,永远都是少数人。
智驾普及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风险,而两个:
一个是智驾,尤其是高阶智驾,整体的成本还是太高了,普及率不够,目前智驾真正做得比较好,且价格亲民的,只有小鹏Mona M03,理想和华为方案价格还是太高了,至于特斯拉,都没进国内。
另一个是,大多数人还是没有真正体验过智驾,或者说,还是不知道智驾到底是啥。
但,很显然,智驾的普及一定是快速发展,滚雪球效应下,理解和认可智驾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且增长越来越快。
互联网行业有个“跨越鸿沟”的说法。
鸿沟理论指的是,由杰弗里·摩尔于1991年提出的,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能否顺利跨过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的。

智驾目前我觉得依然处于早期采用者阶段,但很显然,这个鸿沟即将跨越,而一旦跨越了这道鸿沟,再往后的发展,就是极速的一马平川。
新能源其实已经验证了这件事儿,工信部当初规划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是25年底渗透率20%,但实际上,到现在,已经到了50%。
智驾也会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现在还没有自己智驾能力的车企,非常危险。
因为这道鸿沟一旦跨越,整个的市场竞争格局会很快剧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真等到市场过了鸿沟阶段,你再去做,肯定是来不及的。
很多时候,危机要比崩溃来得早的多,历史的大趋势下,逆势而为,只是螳臂挡车。
我试了三次华为,转身买了没有任何智驾的S60。原因有二:1所谓智驾,包括深度学习之后,其驾驶能力也不如拿了驾照第二天就独自上路时候的我;2后者是西装暴徒。
是这样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