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当国家决定建设深圳特区时,数万名即将转业的基建工程兵被派到了深圳,曾经的小渔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 很多人只知道现在的深圳辉煌富裕,却鲜有人了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仅仅是一个小县城,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穷。 然而因为改革开放的实行,深圳的地理位置被看中,国家便打算在深圳的位置打造一座连接中外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把深圳打造成广东对外贸易的出入口。 当时的深圳说是个小渔村都不为过,整个县城竟然只有一家企业,百姓几乎都靠打鱼为生,根本就不具备建设大型城市的基础。 如何迅速地把深圳建设起来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而国家领导人也明白,想要深圳快速发展起来,离不开足够的人口。 恰逢我国处于裁兵阶段,部队几十万的工程兵也即将面临转业的问题,有专家就提出来,是不是可以把那些即将转业的工程兵派往深圳。 这个建议简直就是一箭双雕,不仅解决了转业兵的就业问题,还能为深圳的建设提供最直接的建设力量,要知道部队的工程兵个个都是能人。 于是在1979年的时候,一支上千人的部队率先来到了深圳。 这是一支从辽宁鞍山奔赴了3000公里来到深圳的工程兵,这上千人负责起了勘探地形、开凿道路的重任,为后续大部队的到来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 只不过当这上千名转业兵来到深圳后,他们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没有足够的房屋居住,这些转业兵只能住在竹棚中。 这些竹棚被戏称为“竹叶宾馆”,足见居住环境的恶劣。转业兵们经常要与蛇、老鼠和蚊子为伴,若不是当过兵,恐怕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有人就会好奇了,既然是转业兵,那为何不搭建帐篷呢? 其实先遣部队也想过这么做,只不过睡着睡着身下就全是水,哪怕是睡竹棚的,一觉起来都要在水里找鞋子,就这种环境,帐篷已经失去了作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深圳的气候温度变化不大,特别是夏天,即使被水浸泡也无妨,就当洗了个澡。 在适应了环境后,这支转业兵很快就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任务,修建深圳市委办公大楼,这是建设深圳的第一个任务,也是领导集中指挥的地方。 在工程兵来之前,市委办公大楼就已经开始在建设了,只不过参与建设的都是公社的小规模施工队,人数不多而且还缺乏足够多的专业设备,因此工程进度非常缓慢。 直到转业兵加入后,工程的进度就快了数倍,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当时深圳最高的建筑就落成了,引得当地人都惊呼连连。 然而到了1981年,深圳就计划修建一座真正的高楼。 根据计划,这座命名为电子大厦的高楼要修建20楼,这在如今来看不算什么,可在那个时候的深圳,妥妥的地标性建筑了。 好在这个时候已经有数万名转业兵来到了深圳,人手充足,效率也大大提高,唯一让转业兵受不了的就是修建下水道和清理下水道的工作。 因为沼气严重,不少工程兵都出现了沼气中毒的情况,这也成为了不少工程兵当时的一个噩梦! 可真正的噩梦还是自然灾害,最让工程兵心惊胆战的就是台风。 在1983年的时候,就有一场威力达到12级的台风过境深圳,台风的破坏力我们众所周知,许多工程兵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基础设施,都在那场台风当中被摧毁。 战士们所居住的竹棚、帐篷都在台风当中被摧毁,因为没有地方住,不少工程兵战士只能是地当床来天做被。 建筑被破坏,住所被捣毁,一切都要重头再来,可工程兵们没有怨言,他们肩负起了建设深圳的重任,面对任何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退缩,这就是军人的品质。 深圳如今的辉煌离不开当初那批为深圳建设付出巨大心血的工程兵。尽管他们已经老去,但当他们回望如今的深圳时,应该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们曾是最美深圳的建设者。
1982年,当国家决定建设深圳特区时,数万名即将转业的基建工程兵被派到了深圳,曾
洋洋爱说史
2024-12-26 14:08:56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