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胡适在海外读到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他下了一句评语:“真的有点肉麻

完美的快乐星球 2024-12-23 15:29:42

1959年,胡适在海外读到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他下了一句评语:“真的有点肉麻”,“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胡适可是下了番功夫,他专门找到了语言学大咖赵元任。赵元任一听,嘿,这词的押韵确实有问题,就算是按湖南方言来念,也是不押韵的。胡适一听,乐了,心想:这下可抓到毛泽东的把柄了,连押韵都不懂,还写什么诗啊! 其实啊,胡适这人挺有阶级观念的,他交的朋友几乎都是富人或者高级知识分子,像徐志摩那样的。所以啊,当毛泽东还是北大图书管理员,跑去旁听胡适的课,想问个问题,胡适直接给拒了。为啥?因为北大有规矩,非注册学生不能提问。胡适一看毛泽东那身份,得嘞,规矩不能破,问题也别想问了。 不过啊,胡适这态度可没影响毛泽东对他的尊崇。毛泽东照样听胡适的课,照样尊敬他。那时候,胡适一个月工资300大洋,毛泽东呢?才8块钱,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说白了,胡适瞧不上毛泽东,就跟现在一个月薪20万的人瞧不上一个月薪5000的人一样,起点不同嘛。 可胡适万万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北大图书管理员,后来竟然成了新中国的创立者,还出了一本诗集,让他在海外都能买到。胡适拿到诗集的时候,心里那个“不太瞧得上”啊,结果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到处都是毛病。 其实啊,胡适手里那本诗集是盗版的,他哪知道啊!他在批评《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时候,压根不知道正版书里毛泽东还专门给这首词写了个备注,说押韵问题他是故意的,为了内容,他特地不改。这叫什么?这叫不拘一格,懂不? 毛泽东写的东西,从来都是实打实的,一句顶十句,用的都是群众语言,哲理深刻,让人回味无穷。胡适呢,挑来挑去,结果是因为自己买了盗版书,还太想挑毛病了。这事儿啊,从侧面反映出,胡适这人,其实不太懂真正的创作。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胡适虽然是个思想家、文学家,但写诗词这事儿,他真不在行。就像有些人讲新闻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写新闻稿就是写不好,胡适就是这种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一发现问题,就赶紧找赵元任去求证。 咱们来看看胡适写的诗,比如那首《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诗,嗯,怎么说呢,挺接地气的,但跟毛泽东的诗词比起来,那还是有差距的。 胡适最出名的一首诗,是《希望》,其实就是一首儿歌的歌词:“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这首诗被认为是胡适写得最好的,但也就那样了,跟毛泽东的诗词相比,还是差了点火候。 明明自己水平不如人,为啥胡适还敢这么批评呢?说到底,还是阶级观念在作祟。在胡适眼里,毛泽东就是个没喝过洋墨水、泥腿子出身的人,怎么可能比自己强呢?所以啊,他就拼命想找毛泽东的茬,证明他“不如人”。 可海外文坛上,除了胡适,真没人说毛泽东诗词“如何不通”。问题不在毛泽东的诗词上,而在胡适的脑袋里,他那脑袋啊,有个地方打了结,一直没解开。 说到这里,咱们得聊聊创作这事儿。创作啊,它不是靠理论堆出来的,而是靠实践、靠感悟。胡适虽然理论水平可以,但创作能力嘛,就差点意思了。而毛泽东呢?他虽然没喝过多少洋墨水,但他有生活、有感悟,他的诗词啊,都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精华。 所以啊,咱们看问题啊,不能只看表面,得往深了看。就像胡适和毛泽东这事儿,表面上是诗词的较量,其实呢,是阶级观念、是创作理念的碰撞。 最后啊,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胡适和毛泽东的诗词,谁更胜一筹呢?是胡适的《希望》,还是毛泽东的《蝶恋花》?快来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吧!别忘了点赞哦,让更多人看到你的观点! 其实啊,这场跨越阶级的诗词“较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较量,它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在创作上的差异和碰撞。这种碰撞啊,其实是一种好事,它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生命力。 咱们再回到胡适和毛泽东身上。虽然胡适在诗词创作上可能不如毛泽东,但他在其他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提倡白话文,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毛泽东呢?他的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 所以啊,咱们看问题啊,得全面、得客观。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不足,就全盘否定他。同样地,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成就,就盲目崇拜他。咱们得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呢?是只看结果,还是也要看过程?是只看一方面,还是要看全面?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同时啊,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的话,别忘了点赞和分享哦!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观点!

0 阅读: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