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斩首。临刑前,他悄咪地对刽子手说:“我身上有二百两银票,一会儿你先砍我,这钱归你。” 刽子手一听笑了,还有这好事,立即手起刀落,从金圣叹的耳朵中滚出两个纸团,急忙打开一看,表情却凝固了。 纸条上究竟写了什么?为什么刽子手的表情会凝固?金圣叹当真如此“好心”吗? 金圣叹生于明朝末年,从小家贫,好不容易九岁上了私塾,却表现出与同龄人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学习方面,金圣叹确实勤奋刻苦,特别喜欢阅读;但他阅读的方向却非时代主流——四书五经,而是《水浒传》等。 他的才学相当出色,尤擅写诗填词和丹青。往往别人刚刚起笔,他就已经刷刷点点几下,完成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素描。 他的口才亦很棒,曾在灵隐寺与和尚“斗法”,几个和尚“对阵”他一人,也比不过他,反倒被他“压制”得完全接不上话,只能看他一个人舌绽莲花,滔滔不竭,不得不对他甘拜下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扬名半个天下的才子,偏偏在考试上没有什么“天赋”,屡试不中,回回落榜,年过三旬,仍旧“童生”在身,无法更进一步,叫人惋惜不已。 对此,金圣叹并不在意,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奇人”。 他的赚钱方式特别简单粗暴,即靠扶乩维持生计,由于精通天台宗法要,故而当一名“神棍”对金圣叹来说非常容易。 有一次,有一个退休归家的官员失去了他的女儿,他很想知道自己的女儿转生去了何处,便找来金圣叹“打听”。 金圣叹拿起一根木棍,装模作样在沙子上写下“此女已成仙”几个大字。 老官员立马高兴起来,追问:“那我的女儿去了什么地方当仙人?” 金圣叹闭上眼睛,仿佛思索了片刻,又写道:“广寒宫。” 老官员似信非信,继续问金圣叹:“那你知不知道我的女儿前世是什么人?” 金圣叹回答:“此女前世乃秦少游的夫人,苏东坡的妹妹,江湖人皆称她为苏小妹。” 老官员笑了,好似刻意为难金圣叹,又像是证明什么一样,再问金圣叹可不可以让才学出众的“苏小妹”当场写一首诗作? 金圣叹半点儿不惧,面色如故,摇头晃脑地发挥他的天赋,模仿女性口吻,出口成章,给老官员一口气写了十余首七言绝句。 老官员彻底信服,相信自己的女儿的确为“苏小妹”转生,并已“成仙”,心甘情愿掏出金银答谢金圣叹。 顺治18年,帝王驾崩,又恰逢吴县新县令为追讨欠税,鞭打百姓,并将常平仓的漕粮挥霍一空,引发苏州的百姓巨大不满。 金圣叹听说这件事后,与一百来人聚集到孔庙,借悼念帝王之机,给江苏的巡抚递交了一张控诉吴县县令的状纸。 未想巡抚同吴县县令官官相护,不仅没有替民请愿,而且反倒找了一个“惊扰先帝之灵”的莫须有罪名把金圣叹等人关入监狱,判处斩首。 别人到了牢中,都惶恐不安,痛哭流涕,唯独金圣叹十分“奇葩”。 他日夜所思非如何脱罪,而是多年前,留宿寺庙,为借经书而从老和尚那里得来的,一则他至今尚未对出下联的上联。 金圣叹认为,如今死难当前,若仍然对不出此联,岂非抱憾终生?于是他日夜苦思,以至于忘记时间。 某天见儿子前来送行,顺口问儿子了一句“今天是什么日子?” 儿子答曰:“中秋。” 金圣叹忽然茅塞顿开,仰天大笑说自己对出来了!遂叫儿子赶紧去告诉那老和尚,儿子听命,匆匆赶去寺庙。 而金圣叹则被狱卒押出牢狱,押至刑场准备行刑。 所幸金圣叹的儿子到底赶上再见父亲一面。他扑倒在父亲面前,无比悲恸;金圣叹面色平静,安慰儿子:“别哭了,哭又有什么用?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 金圣叹的上联是:莲子心中苦。 儿子难过得不能自已,哪有什么闲心对下联。金圣叹稍稍思索片刻,扯了扯儿子,又说:“起来起来,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 他的下联为:梨儿腹中酸。 莲与“怜”谐音,梨和“离”谐音,金圣叹此联寓意在于可怜儿子悲戚,为自己和儿子即将到来的永别而心生酸楚。 少顷,刽子手提刀上前,准备行刑。金圣叹看了看刽子手,说了前文那番话。刽子手信以为真,等金圣叹人头落地,果然立马捡起从他耳中掉出来的两张纸条。 但纸条并非金圣叹所言“二百两银票”,而是各写一个大字:“好”、“疼”。 刽子手作何感想,咱们不知,可金圣叹这种死到临头仍要幽默一回的精神实在值得人们学习! 参考资料: 《明末金圣叹曾靠扶乩征服大批文化人》 《金圣叹“临终要事”》
还以为是明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