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四节:去名归道(中)

袁连法爱文学 2024-08-26 13:01:2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我说,从老子看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那么它的理想方式就是“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什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因以“什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闲,而倔起什伯之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论》)

因为国小,就像一个小村庄,老百姓安土重迁,何须舟舆?事务单纯(古代三件大事,农戎祀,此处只有果腹的农事),用绳子打结就能记得了;至于军队和甲兵那就更用不上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正因为国小,生存资源不受人侵夺,日子久了,老百姓就安于一方水士养一方人,食不必精而味甘,服不必文釆而自美,屋不必宽广而心安,风俗淳朴而自得其乐。这是第五十三章的反转之文:“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指部落或古代王、侯的封地。比如周武王孟津观兵就来了八百诸侯(封国)。老子在此暗指当时诸侯相侵的战国乱世,可谓邻国不能相望,鸡犬之声无从相闻,民不能至老死,更不相往来。曹操《嵩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有而不用,何必有“有”,老子真想有个桃花源?面对周裂之变,恰似虎兕出柙,一场弱肉强食的撕杀已经展开,民生多艰矣。一个使字,恰如梦字,谁使谁能使又谁愿使?诸侯甘居下不用兵而无为乎?而那些甘美安乐字更应当祷告词看。事已如此,夫复何言,老子会不会觉得自己也不过说了一大堆梦话、废话乃至胡话?因此,其实就是坤卦的形象化,虚通无碍,自由自在,表达法天地而来的生活状态,不必实指,是对治当时兼并模行却民不聊生的暗喻。

承上章,一声浩叹!无争的极致,可以视为一种自然理想主义,可以细细观察坤(复卦坤)之象,以明老子之意。如果从既济卦而言,一三五为阳(动,有为)二四六为阴(静,无为),不当位时要变(复归于平静);如果从坤卦而言,则应当以坤德为主导。所以,老子不取既济(用)而取坤(体)。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