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邓稼先先生百年诞辰到来之时,他的儿子邓志平不禁感叹:我老爹都100

事友看过 2024-12-20 17:45:01

2024年,在邓稼先先生百年诞辰到来之时,他的儿子邓志平不禁感叹:我老爹都100岁了,大家居然还记着他呢…… (参考资料:同心四川2024-06-26——「绵阳」缅怀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时间拨回2024年6月,邓稼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网络上,大家对过去的回忆悄然涌现。 网友们自发地转发、评论,纪念这位共和国的功勋科学家。 没有倡议,没有媒体的鼓吹,这一切都是民众的自发行动,足以显示邓稼先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追思活动上,邓稼先的子嗣邓志平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我父亲都快到百岁之年了,众人仍旧念念不忘他的事迹。 新中国的曙光在1949年照耀,当时我国在众多学科或技术领域皆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尤其是国防建设异常薄弱。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真理,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战火刚刚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熄灭,新生的共和国政权深刻认识到,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筑起国家安全的坚实壁垒。 特别是在重磅武器的研发方面,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紧张,我国政府果断决策,从1955年起推进了代号为“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邓稼先正是这项工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他誓要向世界证明,中国同样能催生那令人瞩目的“蘑菇云”。这条探索之路必定荆棘密布,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 在1979年进行的一次氢弹实验中,因为爆炸效果不佳,为了获取精确数据,邓稼先毫不顾及个人安危,穿戴着防护装备冲向了实验的最前线。 即便穿有了防护装置,氢弹的巨大破坏力远胜原子弹,其核辐射的威胁依旧对邓稼先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邓稼先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核武器的研究工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 他总是将国家的需求排在首位,而自己的健康却排在了次要的位置,这种无私的奉献最终导致了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并演变成了难以治愈的癌症。 1986年7月,邓稼先先生不幸与世长辞,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国家为了表彰邓稼先的卓越贡献,特别追授他“杰出科学家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殊荣,更是对那些默默耕耘在国家科技领域中的科研工作者们的最高赞许。 在邓稼先光辉形象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伟大的女性——他的妻子许鹿希。 他们的爱情故事从校园里萌芽,虽然平淡无奇,却饱含真挚的情感,1958年邓稼先接到了一项机密任务,他必须离开家庭,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科研工作,同时对此守口如瓶。 这对许鹿希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撒泼吵闹,没有试图阻止,她理解丈夫所肩负的使命,她明白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料着长辈,抚养着年幼的孩子。 在丈夫邓稼先缺席的漫长28年里,许鹿希默默忍受着所有的艰难,成为了邻里之间传颂的“奇女子”,而她的夫君则成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英豪。 每当孩子们询问父亲的去向,她总是带着微笑回答:“爸爸在外面工作,他是为了国家做事。”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孩子们的心中塑造了一个父亲的英勇形象。 1986年,邓稼先终于回家,而28年无尽的守望换来的却是丈夫病倒的噩耗。 许鹿希才明白这些年来,丈夫一直投身于极度危险的事业,心中充满了心疼,但更多的是对他的骄傲。 她陪着邓稼先走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段路,这段短暂的家庭团聚,虽弥补了28年的空缺,却也成为她生命中最宝贵的回忆。受到父亲的影响,邓志平选择了机械加工行业。 他并未选择出国深造,而是留在祖国,用他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虽然他并未像父亲那样从事翻天覆地的事业,但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清楚地知道,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勤奋努力,都能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通过辛勤工作,以实际行动慰藉已故父亲的在天之灵。邓志平已成家立业,但他仍时常回到老房子探望母亲。这座老宅,见证了父母亲的爱情,也是他童年快乐的源泉。 对母亲来说,这里有着无法替代的意义,如今许鹿希已经95岁高龄,身体依然健朗。 回忆起与邓稼先共度的日月,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触,邓稼先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而她作为他的妻子,自然是全力以赴地支持他。尽管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有限,但她从未感到遗憾。 她的日子虽简朴,却蕴含着内心的丰盈。她的一生,是爱国与奉献的最好注解。 在她95岁的生日那天,没有豪华的宴会,没有昂贵的礼物,只有亲朋好友的真心祝福,而这正是她最珍视的礼物,邓稼先和许鹿希的传奇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他们的事迹展现了科学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家庭在背后默默的坚守和付出。 故事流传至今,不断地鼓舞着后人,大家都在为国家的繁荣进步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0 阅读:24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