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耗费3个亿,捞上来一艘沉船,没想到船身800年都没腐烂,里面文物竟有18万件!沉船上一个碗就够普通人不愁吃喝一辈子!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莱茵堡号”是一艘18世纪的英国商船,载有大量贵重的金银珠宝,原定航行从英国到东方,但在途中遭遇台风最终神秘失踪。 多年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之旅,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中国川山群岛附近的海域找到了“莱茵堡号”的线索。 1987年英国公司与中国广州救捞局合作,发起了打捞行动,通过现代化的声呐探测设备,打捞团队终于确定了沉船的位置。 尽管海底环境复杂,重重困难下团队采用了1吨重的巨型抓斗进行挖掘,结果意外地发现了247件精美的瓷器和铜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明显带有中国的特色,令中方人员大为震惊。 打捞队并未按原计划找到“莱茵堡号”,却意外发现了另一艘沉船,此时打捞行动的重心转向了这一未知的沉船。 这艘沉船经专家初步鉴定,发现其为南宋时期的商船,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此一发现令广东省文物管理部门高度关注,沉船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随即展开,但由于当时国内水下考古技术尚不成熟,打捞工作一度停滞。 随后中国政府决定加强国内的水下考古力量,并将这一沉船命名为“南海宋元沉船”,为后续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而技术短板使得初期的勘察进展缓慢,此后国家决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等待更为先进的设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此期间有多个外国公司曾提出合作请求,但中国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 2001年中国终于具备了足够的技术准备,重新启动了“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 考古专家崔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整体打捞方案,而广东救捞局的工程师则提出了使用“沉箱”的方法。 沉箱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底箱子,通过压力将其压入海底的淤泥中,覆盖住沉船后,再通过钢梁穿过箱底将沉船封存,最终将整个船体从海底拖出。 2007年打捞工作正式开始,在沉箱下海后,由于海床松软最初并未能如预期般顺利覆盖住沉船,经过数次调整,沉箱的重量增加到4000吨,才终于成功扣住了沉船。 沉船被打捞上岸后,船体被送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清理工作。 为了确保沉船不受外界空气的损害,专家团队决定用海水保持船体的原始环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船内大量珍贵文物的清理工作开始展开。 经过长达近二十年的打捞与整理工作,“南海一号”出水的文物数量最终达到18万件,其中瓷器和铁器占据了大部分。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整体估值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 “南海一号”出水的背后,蕴含了一个国家在考古领域不断突破的艰辛历程。 它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飞跃,也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 打捞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反复调整的方案,都让人深刻感受到考古工作中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耐性。 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揭示一个古代商船的沉没,更是为了还原一个古老文明的真实面貌。 通过“南海一号”的出水,我们看到了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今天我们与过去对话的重要桥梁。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24-05-14——《我国用时20年,花3亿打捞南海沉船,捞出18万件国宝》
2007年,我国耗费3个亿,捞上来一艘沉船,没想到船身800年都没腐烂,里面文物
初六睡不醒社会
2024-12-20 11:28: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