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愤怒,是商业传播最好的助燃剂
情感老梁
2024-12-19 16:02:10
专做信息流投流的朋友给我科普,说近几年在游戏行业投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则是故意犯蠢,吸引人“当爹”。也即是所谓的“愤怒传播”。
他问我,有没有在社交网络上刷到过某些粗制滥造的广告,主题往往和装修、打怪有关。游戏中的主播操作总是出奇地愚蠢,比如在简单的解谜关卡中错漏百出,或是在危险情境下选择显然是最差的选项。
他举例的过程里,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几个对应的画面——妈妈和女儿坐在破旧漏风的房屋中,游戏界面询问观众“是否救助?”,下一秒,主播在胶带、木板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胶带”,一阵风刮过,胶带吹开,母亲和女儿继续受冻,游戏结束。
朋友说是的。就是它。这种宣传方式乍看滑稽,背后实则隐藏着许多经由市场检验过的经济学原理。
过去,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就曾经提出过“心理账户”这一理论——人们在吸收外部信息时,会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建立一种“虚拟账户”,当游戏广告中的“假蠢行为”触动了观众的“聪明账户”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纠正欲望,进而下载游戏,亲自展示正确的解法。也即是开头所提到的“吸引观众当爹”。
在被动建立虚拟账户、吸引观众当爹的过程里,激起“爹”的愤怒同样很重要,甚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孩子”越愚蠢,“爹”与之对应的权力与管控欲望则愈大。
这在营销学中,被称之为“易怒型吸引力”。
过去的几十年内,“易怒型吸引力”是一种在营销学中被验证有效的策略——通过触发观众的愤怒或不耐烦情绪,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传统广告通常试图通过展示产品的优点来吸引消费者,而假蠢广告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刺激人们的负面情绪来达成目的。
这种“愤怒传播”的方式十分契合当下快节奏的互联网文化。短视频时代,广告商强调完播率,而假蠢行为恰恰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观众情绪,增加内容被分享/吐槽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假蠢广告还巧妙地利用了行为经济学中的“错失厌恶”效应。该理论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他指出,人们对于“失去”的痛苦感知,远远强于“获得”的喜悦。
当观众看到广告中简单的关卡因为愚蠢操作而失败时,潜意识会感到焦虑,焦虑失败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因而产生一种“我必须亲自试一试”的强烈驱动感。
对话的最后,朋友告诉我,在所有链路中,激起观众愤怒一定是反馈最好的做法。因为人的愤怒,往往比喜爱要更加剧烈。
0
阅读:0
夏雨冬雪
是的越有争议越容易火 这个平台引流也是这样
云阔雁飞
都是节目效果
fade费得
利用和放大人性中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