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大英博物馆来了一位中国女子,英国人摆出烧坏的中国古画:你能修复好吗?让他们傻眼的是,女子端起开水,“哗啦”一声泼在画上,见此一幕,所有人顿时目瞪口呆。 邱锦仙的名字鲜为人知,但她却是中国古画修复领域的一位传奇人物。她是第一位进入大英博物馆工作的中国人,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资深高级修复师。 在她的手中,无数濒临毁坏的中国古画得以重现世间,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邱锦仙修复过的中国古画,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一些极为珍贵和重要的作品,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郎世宁的《百骏图》等。 这些古画,有的已经残缺不全,有的则因年代久远而颜色暗淡。但在邱锦仙的巧手下,它们无一例外地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21岁时,她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负责装裱古画。在馆内,她跟随着两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徐茂康和华明启,学习裱画技艺。 丘锦仙的悟性极高,加上刻苦钻研,很快便掌握了裱画的精髓。 师从名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徐茂康和华明启两位师傅都是业内知名的专家,对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 他们对丘锦仙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为了达到师傅们的标准,丘锦仙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她常常在工作室内通宵达旦,反复练习裱画的每一个步骤,直到完美无瑕。 有时,因为一个细微的失误,她不得不重新来过,甚至需要连续几天都无法合眼。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就了日后的裱画大师。 通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丘锦仙的裱画技艺日臻完善。她对每一幅画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力求将它们修 复到最完美的状态。她的作品不仅在上海博物馆内备受推崇,更是在业内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1987年,已在上海博物馆工作多年的丘锦仙得到了一个去英国的机会。 一位古董商人邀请她前往英国,为他装裱古画。这对丘锦仙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她可以借此机会,近距离接触西方的文化艺术,开拓视野。 同时,她也可以将自己的技艺带到海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装裱艺术的魅力。 丘锦仙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接受这个邀请,前往英国工作两年。 夫妻俩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即使要暂时分别,也是值得的。 丈夫表示会全力支持她的决定,并承诺在她离开的日子里,好好照顾家庭。 丘锦仙来到英国后,受大英博物馆东方馆顾问韦陀先生之邀,开始了她在异国他乡修复中国古画的事业。 韦陀先生希望丘锦仙能帮助修复馆内的镇馆之宝——《女史箴图》宋朝摹本,这幅画分为两卷,一卷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卷则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当丘锦仙提出要修复这幅画时,大英博物馆的一些专家却表现出了怀疑的态度。 他们不确定,这位来自中国的女性是否真的具备修复如此珍贵古画的能力。 毕竟,这可是宋朝的国宝,稍有差池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面对质疑,丘锦仙却显得十分淡定。在开始修 复工作前,她做了一件令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情——她竟然端起一盆开水,"哗啦"一声泼在了古画上! 这一幕让现场的专家们心惊肉跳,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大家震惊的表情,丘锦仙微微一笑,开始耐心地解释自己的做法。 原来,在动手之前,她已经用棉签蘸水在画面上做过测试,确认了用开水清洗不会对绢本造成伤害。 另外,《女史箴图》是绘制在"绢"上的,这种丝织品质地坚韧,经得起开水的考验。 丘锦仙的解释让在场的专家们恍然大悟,他们开始对这位中国女性刮目相看。 清洗完毕后,修 复工作才刚刚开始。《女史箴图》上布满了细小的裂痕,修复的过程需要极其细致和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为了不影响画作原有的色彩,丘锦仙特别制作了一种由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混合而成的特殊材料。这种浆糊不仅有良好的粘合力,还能确保不会改变画面的色彩。 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女史箴图》终于焕然一新,重现了它原有的风采。 大英博物馆特地为这幅修 复后的国宝定制了一个恒温恒湿的展示橱窗,确保它能够在最佳的环境中长久保存。 丘锦仙说,有了这个特制的橱窗,《女史箴图》在未来几百年内都不会再出现损毁的问题。 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不仅为那些珍贵的中国古画延续了生命,更为中国传统修复技艺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荣誉。 她以自己的专业和敬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丘锦仙的修 复工作,不仅挽救了一幅珍贵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更是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她的努力,《女史箴图》这一宋朝国宝得以重现于世,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这不仅是对丘锦仙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修复技术的高度认可。 邱锦仙虽然离开了大英博物馆,但她在那里留下的足迹和贡献,却永远不会被人遗忘。如今,邱锦仙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文化的热爱和守护。她告诉我们,每一件文物,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让它们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