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考古队正挖掘古墓,忽然,一队员发现土中隐隐发光,以为有宝,没想到竟挖出家用的玻璃杯来。队员正要丢掉,领队赶忙拦住,接过一看,又惊又喜:“这杯子是先秦的!”此话一出,众人以为领队是在开玩笑。可领队表情却异常严肃:“快送去鉴定。” 一九九零年,杭州石塘村的工人在取土烧砖的时候,竟挖到一些碎片,几人以为地下埋有宝贝,当即停工,一起开挖,就这样陆陆续续挖出了一些陶瓷和编钟之类的东西。几人看着这些东西有些年头,又是埋在地下的,想着没准值钱,便偷偷地将这些东西卖给了附近的文物贩子。 几人自以为做的隐蔽,没想到此事被几个老乡看见,老乡的很有保护的意思,知道这是文物,应该交给博物馆才对,当即就报了警。警察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工人,顺藤摸瓜,又找到了那个文物贩子,把追回来的文物送到了博物馆。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做记录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一套瓷镈,在古代,镈是一种打击乐器,常用来祭祀或是宴会奏乐,常和编钟等一起演奏,镈一般都是青铜制品,这套镈却是瓷的,看得出,应该是仿照青铜镈的造型做成的陪葬品,一般只有贵族才会这么做,那么,石塘村的极有可能有一个贵族墓葬。 基于此,博物馆立即向上申报,希望可以对这个墓葬进行保护挖掘。这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当杯子被送回去鉴定的时候,鉴定人员接过来一看,杯子高154毫米,上宽下窄,口径78毫米,低径54毫米,外观呈淡淡的琥珀色,因为埋在土中,外观已经有些古旧斑驳。鉴定人员观察着,觉得这杯子和平时家里面用的玻璃杯除了旧一些之外,并没有什么差别。 当时考古队的杜领队相信自己的判断,觉得这杯子绝非当下之物,而是古物,坚持要做个鉴定。于是,鉴定人员先是对墓葬中的木炭做了碳-14的检测,又把杯子上附着的泥土进行孢粉分析,最后两份鉴定的时间很接近,墓葬是先秦后期的墓葬。 结果一出,众人不禁佩服杜领队独到的眼光。虽然杯子的年代已经确认了,但是它的材质却很难确认。当时鉴定所的设备有限,并不能准确地鉴定出杯子的材质。有队员猜测会不会就是玻璃制品,因为无论从手感还是外观上,这个杯子都被现在家用的玻璃杯很像。 此言一出,杜领队就给否了。虽然2500年前中国就有了玻璃,但是我们一直没能掌握熟练的玻璃技术,所产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手感沉重,也做不到无色,而且非常容易破碎,怕冷热冲击,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通过聘请西洋工匠,这样的局面才有所改观。 这杯子竟然先秦的,自然不大可能是玻璃制品。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材质?为何会和现在用的玻璃杯那么相像呢?其实杜领队心中已经有了一些猜测,他认为杯子的材质应该是水晶一类的物质。但是没有数据的支撑,考古工作又是严谨的,他不能就此妄下定论。 为了解开这杯子的材质之谜?杜领队亲自带着杯子前往地矿检测所,经过一番检测,最终确认杯子的材质是高纯度的天然水晶。也就是说,这个杯子确实并不是玻璃杯,而是水晶杯。 材质之谜虽然是解开了,但是考古队员心中的疑惑却更多了。在古代,天然的水晶石是一种很常见的矿物,不过水晶矿多是出产一些中低档的水晶。而反观这个水晶杯所使用的的水晶,纯度很高,品质好,即使放到现在,都很难寻找到这样一块高纯度的水晶。 另外,这个水晶杯上宽下窄,呈喇叭状,杯壁斜直,底部外撇,杯子的外壁的弧面光滑,并没有凹凸不平的地方,连内壁也是如此。这说明工匠不仅仅把杯子的内芯完好无损地从水晶料上掏了下来,还对其做了非常细致的抛光打磨。 根据测量数据显示,水晶的硬度是摩氏7度,这个硬度算是非常的高了,相当于一些铁制品的硬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工匠要从水晶料上掏出一个杯子的内芯来,还要对其进行加工打磨,在先秦时,没有自动的机械工具帮助,单单靠人工制作,简直不可思议。这就怪不得,开始发现水晶杯的时候,众人都以为是现代家用的玻璃杯,而没想到是古物的原因。 这个水晶杯详细的制作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考古队员翻遍了古籍,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杜领队猜测,可能是和制作玉器的工艺一样,都使用了管钻打孔的办法。也有队员认为是,工匠用金刚砂一点点地摸出来的。可惜的是,由于后面出土的陪葬品中,并没有发现相关的制作工具,水晶杯的制作工艺也只能停留在推断的层面。 这样一个制作不易的水晶杯,是何人所用呢?在后面的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墓葬中有许多的楚国器物和纹饰,加上墓葬的形制,墓主人可能是楚国打败越国,占领了此地之后,由楚王派驻到此地的一个地位很高的管理者。 水晶杯表面光滑,并没有任何的纹饰,不像是用来作为装饰的,很可能就是墓主人平常用来喝水或者喝酒的一件实用器物。后来,各地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水晶制品,但是它们的材质、纯度,体积都没有这个水晶杯那么好,可以说,这个小小的水晶杯,是独一无二的国宝。此物现在被存放在杭州博物馆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一睹国宝的风采。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