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来自韩国?”2007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教授郑在书提出,他认为《山

事友看过 2024-12-18 16:46:41

“《山海经》来自韩国?”2007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教授郑在书提出,他认为《山海经》中的人物如炎帝、蚩尤等实际上源自韩国,并呼吁要将这些人物“全部申遗”。但当他和他的团队看到《山海经》中使用的汉字时,他们立刻感到困惑和惊讶。 信息来源:《这回又是什么属于大韩民国?韩国教授称“山海经来自韩国”》中国网 文化挪用?还是文化焦虑? 韩国学者郑在书在2017年抛出一番议论,一石激起千层浪,于网络空间内引发了一场争议。他大言不惭地声称,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中的诸多神话故事源头在韩国。 更甚者,他亮出所谓的“山海经世界地图”作为证据。如今看来,此举似乎更像趁机炒作。 那张地图本身疑点重重,其形制呈圆形,陆地与海洋层层叠叠,宛如北京的环形道路。 该图密密麻麻标满了《山海经》中提及的地名和国名,数量看似繁多。 问题在于此图实为唐朝之物,在韩国的一座古墓中被发掘出来,在唐朝中朝半岛交往密切,此图流入韩国不足为奇。 但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世界地图已能描绘出美洲大陆,作为附庸之国的韩国不可能没见过。 而他们竟紧抱着这张唐朝地图不放,并以此证明《山海经》归属韩国,这不禁让人感到困惑。 西方学者对此地图亦不留情面地反驳,主要因它采纳了“地圆说”,与当时欧洲普遍接受的“地平说”相冲突。对他们而言,承认此图就等同于承认自家先祖不如中国人,这口气他们难以下咽。 中国网民对此事件的态度倒是颇为淡定,毕竟“子不语怪力乱神”乃华夏先辈遗风。 尽管《山海经》中的故事如何奇异,众人不过当作娱乐,信与不信无关紧要。 何况,唐朝贾耽所制的《海内华夷图》已对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有相当精确的描绘,可见中国古人的地理知识储备颇具硬实力。 韩国方面对《山海经》的情结超乎寻常,他们将此书视为“建国圣典”,认为其中记载了韩国半岛的地理及文化线索,可证韩国乃文明古国,非蛮夷之乡。 例如,《山海经》记载的“青丘国”,韩国人坚信其在朝鲜半岛所在。 “青丘”之“青”,寓晨曦、春天、萌发生机之意,与“朝鲜”一词表意契合,韩国人满怀自信,将“青丘”之名占为己有,并把九尾狐作为国家文化标志。 再如“君子国”亦成为韩国人心中珍视的象征。《山海经》中君子国的描述——人民服饰剑佩,狩猎为食,谦恭礼让,不争斗——与韩国人崇尚的君子风范不谋而合。 当韩国自诩为“君子之国”,木槿花随之被尊为国花,伴随着郑在书教授的言论,一股对《山海经》的自信之风开始弥漫。郑教授声称,《山海经》里如炎帝、蚩尤、夸父等神话角色在韩国古老的高句丽壁画中均有呈现,从而得出《山海经》的神话体系源自韩国的结论。 但《山海经》并非是韩国文化索求的终,在“韩式拔河”的成功申遗后,尽管规则与中国传统拔河有所差异,其根源依旧能在中国找到。 江陵端午节的庆贺被韩国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激起了广泛讨论。 更有甚者,韩国学界试图将孔子、西施、李白、李时珍等重量级中国历史人物划为韩国籍,道教始祖张道陵也被其宣称为韩国人,汉字申遗的举措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中国发明的浑天仪竟出现在韩币之上,豆浆、中医、风水等也被韩国方面宣称拥有。这一系列行为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韩国的这些动作,究竟意欲何为? 实际上,韩国的文化挪用,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了他们的文化焦虑,韩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颇深,渴望塑造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特色。 他们试图通过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解读和挪用,构建自己的文化叙事。 这种做法既缺乏历史依据,也容易触发文化冲突和误解,文化交流应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而非单边的挪用和扭曲。 中国的网民虽然对韩国的文化挪用行为普遍持批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反思:为何我们的文化遗产反而被他人捷足先登?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似乎尚显不够。 以拔河为例,该活动在唐朝盛极一时随后却逐渐消失,反观韩国拔河已融入地方文化和历史中,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申遗的关键不在于文化的古老程度,而在于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在许多传统项目上的保护和传承尚有欠缺,这使得一些文化遗产面临被他国优先申遗的风险。 即便是太极拳和中医这样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抢先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全力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