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国民党上将卫立煌在香港街头闲逛时,听见有人说:“这不是卫立煌吗?”卫立煌忙对家人说:“不要回头,一回头反而被人家认清了。” 卫立煌,出生于安徽合肥,早年曾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是一位忠诚且机智的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在国民革命军中崭露头角,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4师师长和第九军副军长。 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役中得到验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后期,他作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在滇缅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战术眼光和指挥能力,赢得了盟军及同僚的广泛赞誉。 卫立煌的军事生涯在徐州戒严司令期间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他还历任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十四军军长,以及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到了国共内战时期,卫立煌的军事才能更是成为国民党的重要资产。 1948年,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冲突进入白热化阶段,蒋介石在这关键时刻将卫立煌委以重任,授予他“东北剿总司令”的职位,并配备了50万精锐部队和美式装备。然而,尽管装备精良,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还是遭遇了重大挫败,卫立煌因此被撤职查办。 1949年初,面对即将崩溃的国民党政权和搜捕的压力,卫立煌决定逃离。他化妆混入民众,从南京出发,辗转上海,最终抵达香港。 在香港,卫立煌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曾有一次在街头闲逛时,听到有人认出他的身份,立即告诉家人:“不要回头,一回头反而被人家认清了。”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不久,卫立煌在香港决定与中共建立联系。他通过香港工委书记张铁生秘密向毛泽东发出了电报,这标志着他对新政权的首次正式接触。尽管当时由于健康问题,他以“脚疾”为由暂缓了回归计划,但此举已昭示了他对未来方向的考量。 经过几年的观望与思考,1955年3月,卫立煌终于决定归回祖国的怀抱。他选择了经由澳门、拱北的路线,最终在3月15日到达广州。他的归来并不显赫,却充满了象征意义,表明了他对新生政权的信任与认同。 抵达广州的第二天,卫立煌接受了新华社与中新社记者的采访。采访结束后,他发电报给毛泽东,告知自己已经安全返回。 3月17日,毛泽东对他的电报作出了回复。随后,卫立煌没有停留,继续他的旅程。他先后访问了广州、杭州、上海与无锡等地,考察了这些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4月6日,卫立煌最终抵达北京。在北京车站,周恩来与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到站迎接他,显示了对他的重视和欢迎。毛泽东随后为他设宴款待,这次宴请不仅是对卫立煌个人的欢迎,也象征着对所有归国知识分子的肯定与接纳。 在定居北京后,卫立煌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他选择了麻线胡同2号作为自己的居所,这里见证了他后半生的多数时间。居住在北京期间,卫立煌积极参与各种公共活动,他多次发表谈话和撰写文章,内容主要围绕他归国后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展望。 随后,卫立煌被推举为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参与了众多关于国家政策和方向的讨论,影响深远。此外,他还是民革中央的常委,参与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多项重要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卫立煌在龙云之后接替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位,成为国家安全与军事建设的关键人物之一。在这一职位上,卫立煌不仅参与制定国防政策,还负责协调和监督国防工作的实施,确保国家安全。 卫立煌的这些职务和角色显示了新中国政府对于吸纳和利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资源与人才的开放态度及其政策的广泛性。通过这种方式,新政府在国内政治稳定与国防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表明了新政权的包容性和成熟度。 1960年1月,卫立煌因病去世,这一消息在政治高层引起了广泛关注。周恩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特地中断了在上海的公务,返回北京主持卫立煌的公祭仪式。 参考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写. 《国民党将领传略》 1989
小编好象亲耳听到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