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崩盘或因百度吉利不愿再投钱 这种词条有点混淆视听了。
在逛B乎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问题,下面的回答观点很统一,很有意思。
问题就是关于极越这件事闹成这样,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回答都提到了另一家企业——小米。
很多答主的观点都认为,小米在今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撕下了汽车行业的遮羞布。
原来新势力造车倒闭,都是反向的案例。既然是反向的案例,事后总能找到一套说辞来自圆其说,没有人会否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向好趋势,更没有人从资本层面上来否定这套玩法。
直到小米出现,来了一个正向的案例,很多人破防了。从厂房、研发团队、人才储备、供应链全部从零开始搞,只用了3年时间,砸了130多亿,就把SU7搞出来了,现在要产能有产能,要销量有销量,要毛利有毛利、要赛道文化有赛道文化。那这些投资人就傻眼了,我投资的车企大几百亿砸下去了,为什么还是这个鬼样子。
于是开始查账,查贪腐,有些企业查得早,先完成了内部净化;有些企业查得迟,就查出了大问题,例如这次的极越。(这一点有待考证)
这种说法其实有点忽略了一个制造行业的客观规律,但也确实不无道理。小米确实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汽车行业的竞争。但背后根本性的原因,是在于小米模式所映射出的,汽车行业管理体系的低效。有些人躺在了功劳簿上,有些人成为了融资的傀儡,有人把资本游戏放在了造车前面,在这种畸形的管理体系中,问题的爆发是必然的,但行业的普遍醒悟却是严重滞后的。不是大家没想到,而是大家都不敢捅破。
极越这件事,很多人在讨论,百度、吉利、极越三方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
个人认为,这个锅甩不掉两个大股东身上,硬要说的话,合资独立的子公司在一夜之间成了这样,两大股东确实有管理不得当,或者无法直接干预的地方,这是两大股东的问题。
但是,车企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都在正常转化,问题在一夜之间爆发,中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都不知情,吉利和百度的决策也肯定不是当天做出和下达的。到最后,一天之内全国的销售网点全部撤退,甚至没有一个过程。
光从这一点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