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父母强烈反对,可她却义无反顾。结婚后,女孩31年没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陈薇
那是个秋日的清晨,火车缓缓驶出站台,陈薇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手里翻着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
她的对面坐着一位略显沧桑的中年男子,手里提着一个旧公文包,眼神带着一丝疲惫,但又不乏温和。
“你也是去北京吗?”男子主动开口,声音低沉而温暖。
“是的。”陈薇微微一笑,礼貌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两个陌生人开始聊了起来。男子自我介绍道,他叫麻一铭,35岁,来自青岛,早年从技校毕业后一直在啤酒工厂里工作。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学历,却谈吐幽默,眼神中流露出一种稳重和自信。陈薇也自我介绍了一番,提到自己即将到清华读研究生。尽管背景天差地别,两人却在不知不觉间越聊越投机。
火车上的一段邂逅成了他们关系的起点。在北京,麻一铭邀请陈薇一起逛书店、看展览,还带她尝遍了胡同里的小吃。
虽然年纪相差十岁,但他对生活的通透和对陈薇的体贴深深吸引了她。
陈薇原本以为,这份感情可能只是一段短暂的经历,但麻一铭的真诚和坚持让她动摇了。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然而,当陈薇将麻一铭的存在告诉父母时,犹如一颗炸弹投进了平静的家庭。
陈薇的父母坚决反对这段感情,他们认为麻一铭年龄太大,学历也不高,最重要的是,他的工作不稳定,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薇薇,你将来可是要去科研院所的,怎么能跟一个技校毕业的工人谈恋爱?”母亲语重心长地劝说。
陈薇试图向父母解释麻一铭的好,却发现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与此同时,麻一铭的父母也对这段感情充满担忧。他们觉得陈薇家境优越,学历高,不是他们普通家庭能高攀的。他们甚至担心,万一这段感情失败,儿子的感情会受到重创。
面对双方面的阻挠,麻一铭并没有退缩。为了让陈薇的父母看到自己的诚意,他毅然辞去了青岛的工作,只身前往北京闯荡。
婚后,陈薇依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科研中,而麻一铭则成为了家里无可争议的“主心骨”。他主动承担起家务,几乎把家庭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陈薇的同事偶尔会开玩笑问:“薇薇,你在家做家务吗?”她总是笑着摇头:“没有,我先生说,这是对我才华的浪费。”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陈薇所在的实验室被推到了抗疫的第一线。作为团队负责人,她是第一个进入病毒实验室的人。
那段时间,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团队需要在高强度防护下长时间接触病毒样本,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麻一铭虽然心中担忧,但从未在她面前表现出来。他默默地为她准备充足的营养餐,定期帮她检查实验服,甚至自学了不少医疗防护知识,随时准备在需要时给予支持。
一天深夜,陈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刚打开门,就闻到了熟悉的饭菜香味。
麻一铭站在厨房里,一边盛汤一边说:“你回来了?快坐下休息,我给你炖了鸡汤。”陈薇感动得红了眼眶,但她还是强忍泪水,说:“一铭,我有时候觉得,欠你太多了。”
麻一铭却笑着摆摆手:“你不是欠我,是这个社会欠你。你在守护大家,我只是守护你。”
几个月后,陈薇和团队成功研制出干扰素喷雾剂,为一线医护人员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当时的电视新闻报道了这一突破,麻一铭坐在电视机前,眼里满是骄傲。他对朋友们说:“她是英雄,但在我眼里,她还是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小薇。”
朋友们常感慨,麻一铭为什么能一直甘于“幕后”?他总是淡然一笑,说:“我选择支持她,是因为我相信她能改变世界。而她的世界,我负责守护。”
时光荏苒,陈薇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成就,而麻一铭的付出也从未被遗忘。他用点滴的爱和耐心,建起了这个家庭的坚实堡垒。
他不只是丈夫,更是陈薇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可靠的朋友。每当有人问陈薇成功的秘诀,她都会说:“我的成功里,有一铭的一半。”
感动
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