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曾经用烟袋敲陈老总头的谭余保,来到延安开会。因为在学习会上,陈老总说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11 23:16:00

1943年,曾经用烟袋敲陈老总头的谭余保,来到延安开会。因为在学习会上,陈老总说得一句话,直脾气的谭余保不高兴了,两人闹得不愉快,王震奉命前来“讲和”。   1937年,陈毅经过长征后,他留在了中央根据地。   谭余保,湘赣苏区的知名人物。家庭贫困的他少年时便投身武术,苦练武当拳法,甚至成为了当地知名的拳师。   1927年,谭余保加入中国共产党。数次的生死逃亡后,他成为了湘赣地区的革命领袖之一,并在1932年当选为湘赣苏区的副主席,掌管财政。   与此同时,在1934年毛泽东亲自赠予他一支勃朗宁手枪作为防身之物。   然而,湘赣苏区的局势急转直下。敌军疯狂围剿,湘赣地区的叛徒纷纷现身。   陈洪时的背叛更是让谭余保震惊不已,经过激烈的战斗,谭余保带领残余的战士躲入了更加隐秘的山区。谭余保以铁血手段严厉清除任何可能的叛徒。   在棋盘山区,他亲手处决了几名企图投降敌人的战友。然而,1937年秋,敌人对游击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而谭余保带领部队依然坚守在边区的各个山区。   1937年,陈毅在接到中央指示后,他深知湘赣边区曾是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央与这里的联系已经几乎断裂。   游击队长期与世隔绝,对形势发展毫无所知,因此,陈毅的任务不仅仅是传达中央的最新决策,更重要的是说服这些游击队领导调整他们的战略方向。   陈毅终于在九龙山找到了湘赣游击队的参谋长段焕竞和政治部主任刘培善。   这两位领导尽管听说过陈毅的名字,但湘赣游击队的战士们经历过多次误导。游击队的领导层自然对陈毅的到来保持警觉。   于是,在听完陈毅的解释后,段焕竞和刘培善决定准备将他捆绑起来,送往省委,由游击队长谭余保处理。此时,谭余保并没有立即与陈毅见面,而是派出了负责肃反工作的颜福华进行“接待”。颜福华见到陈毅后,立即以激烈的言辞斥责他为“叛徒”。   在出发前,项英曾多次提醒他,前往湘赣游击队时最好带上几位熟悉谭余保的人。然而,陈毅当时并未在意这些细节。   公审会上,谭余保身着黑墨镜、头戴八角帽,步伐沉稳。   见到陈毅后,他盯着对方的脸庞,谭余保对陈毅提出的“合作”提案愤慨不已,指责他背离了革命初衷。陈毅尝试再次说明中央的立场,解释当前形势下与国民党的合作是为了抗击日本。   然而,谭余保依旧不为所动,并用他的大烟袋锅子猛击陈毅的头部。陈毅虽然受到了重击,但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提议派人前往吉安的新四军办事处进行核实。   谭余保的怒火一时难以平息,陈毅的誓言让在场的其他人都沉默了。谭余保决定派人下山去核实陈毅所说的情况。   几天后,消息终于传来,证实陈毅确实是中央派来的代表。谭余保得知真相后立即亲自前去解开陈毅的捆绑,并向他道歉。陈毅对此表现出宽容,表示理解谭余保的警觉性。   直到1943年,二人在延安重逢时,此时,陈毅已经成为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之一,而谭余保则作为南方游击队的代表,来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   在一次整风会议后,陈毅特意邀请谭余保到自己的窑洞叙旧。这次会面,两人坐下来,陈毅讲述了当年与特务周旋的往事。 他提到,曾经有一次,他自己也险些因信任问题误杀了一个地下党员。   陈毅从行李里拿出了那封早已泛黄的项英的介绍信,他保存至今。   1944年,谭余保即将返回南方战场时,陈毅为他举办了一场简单的送别会。   1946年谭余保接到上级指示,率领部队北上支援华东战场。谭余保的部队穿越敌军封锁线,遭遇多次追击。   正当形势危急之时,陈毅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派遣侦察部队前来提供支援。最终,谭余保带领部队成功抵达皖南,与陈毅的部队会师。   陈毅与谭余保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精心策划,谭余保部队在苏皖战役中承担了侦察和掩护任务。   在泗县战役中,谭余保的部队切断了敌人的退路。陈毅特意在战役总结会上表扬了谭余保部队的出色表现。   1948年,淮海战役的临近,陈毅决定让谭余保的部队担任先遣队。   一次关键战斗中,谭余保的部队遭遇敌军反扑陈毅立即调派援军,并亲自指挥炮兵进行掩护。战役结束后,陈毅特地邀请谭余保到指挥部畅谈。   陈毅送给谭余保一本自己珍藏的《三国演义》,而谭余保也拿出那本已经翻黄的《三国演义》,这是他在延安时收到的。   1949年,谭余保奉命率部返回湘赣,准备配合解放军进军华南。在临别时,陈毅送给谭余保一支钢笔。而谭余保则将自己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块怀表送给了陈毅。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担任了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而谭余保则成为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0年春节,陈毅邀请谭余保来到上海过年,谭余保提到江西在农村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陈毅则耐心地分享了上海的土地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1]何光丰.新中国功臣谭余保与武术[J].兰台世界(上旬),2014(3):44-45

0 阅读: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