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新四军4连被日军紧追,正撤退,队伍突然停了下来,连长急喊:“为什么停下来!“答:“交通沟断了!“连长听后心一沉:“糟糕!“队伍竟然走进了绝路。周围是开阔地,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现在是进退两难。 1943年3月16日,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天空阴云密布。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正在执行掩护党政机关转移的任务,突然遭遇了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 一路狂奔的队伍在刘老庄附近陡然停下,原来前方的交通沟出现了断裂。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地形和障碍物。 白思才连长迅速判断形势,日伪军的包围圈正在逐步收紧,如果继续前进必然会遭遇敌军的正面打击。如果后撤,又会导致党政机关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这位16岁就参加红军、经历过长征的老战士立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此地阻击敌军。这个决定意味着全连82名战士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 命令一经下达,四连战士立即行动起来。他们联系当地群众,共同加固战壕,构筑环形工事。这些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平型关战斗的老兵们深知,只有依托坚固的工事才能坚持更久。 夜幕降临,四连的五挺轻重机枪分别部署在环形工事的关键位置。大量的枪榴弹被分发到各个战斗小组,这是四连作为新四军主力连队才配备的特殊武器。 白思才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将82名战士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一个特定方向,互为犄角之势,确保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能遭到有效打击。 此时的刘老庄寂静无声,只有时不时传来的工事加固声。四连的战士们都明白,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但为了掩护党政机关安全转移,这个代价值得。 天色渐明,远处已经能看到日伪军的身影。这支由日军第54联队为主力的队伍,正在向刘老庄逼近。他们不会想到,前方有82名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在等待着他们。 战斗在清晨打响,日军第54联队第一大队率先发起了进攻。四连的轻重机枪立即开火,第一波冲锋的日军倒下了数十人。 日军第一大队的指挥官通过火力判断,认为阵地上的守军至少有一个营的兵力。这个错误的判断导致日军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很快就有近3000名日伪军包围了刘老庄。 日军投入了全部的重火力,一个野炮中队和一个机关枪中队迅速就位。仅日军的步兵炮小队就向四连阵地发射了63枚炮弹,密集的炮火将阵地炸得烟尘弥漫。 四连的环形工事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士们利用交通沟快速转移,在不同方向轮番射击。日军每次进攻都会遭到四连战士们精准的火力打击。 战斗持续了整整十二个小时,四连的弹药消耗殆尽。阵地上的82名战士已经伤亡过半,但他们仍然死守着每一寸阵地。 从日军战史记载可知,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四连共击毙日军170余人。这个战果让日军第54联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残阳如血,照射在四连的阵地上。经过一天的激战,阵地上弥漫着硝烟的气息。剩余的20余名战士仍在坚守着各自的战位,等待着最后一战的时刻。 日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四连的战士们面临着最后的选择。他们知道,这场战斗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党政机关已经安全转移,现在是实现他们誓死抗战决心的时候了。 黄昏时分,白思才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全体战士准备白刃战。剩余的20余名战士迅速销毁了所有文件,整理好身上的装备。 根据日军战史记载,最后的战斗异常激烈,除了一名战士被子弹击中外,其余战士全部在白刃战中壮烈牺牲。这场惨烈的战斗,展现了新四军战士精湛的白刃战技术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场持续了十二个小时的战斗,以82名新四军战士全部牺牲的代价,成功掩护了党政机关安全转移。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宝贵时间,确保了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指挥系统完整运转。 战斗结束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得知这一战况,立即撰文表彰四连的英勇事迹。他在文中高度赞扬了四连战士们的忠勇精神,认为他们的牺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同样被四连战士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在文章中称赞这场战斗是"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充分肯定了四连战士们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战后,日军第54联队的作战记录被发现,详细记载了这场战斗的经过。从这份史料中可以看到,日军称这次行动为"六塘河作战",投入了远超预期的兵力和火力。 这份战史资料不仅还原了战斗的真实场景,更是从敌人的角度证实了四连战士们的英勇表现。日军的记载印证了四连面对的实际是约3000人的优势兵力,而不是此前估计的千余人。 为了传承四连的革命精神,新四军决定重建四连,并将其命名为"刘老庄连"。这个新的番号,承载着82位烈士的英魂和革命传统。 淮阴人民为了支持四连的重建,精心挑选了82名优秀青年补充入连。这些新战士们继承了先辈的遗志,在抗日战争的后期继续战斗在抗日前线。
刘老庄连,现82集团军某合成旅4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