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由于连年战争致国力空虚、留驻在喀什的湘军只能裁减一部分减轻军饷压力,由于喀什距湖南太过遥远,除极少数人回到了故乡湖南,大部分被裁士兵被安置在疏勒城周边屯田,闲时种田,遇战事时协战。 清朝早期,三位帝王康熙、雍正、乾隆通过连续用兵成功平定了西北诸部落,此后新疆被纳入清朝版图。然而,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清朝的影响力在新疆地区开始衰减,使得各地部落得以复兴并开始割据统治。 到了19世纪中叶,阿古柏率领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队入侵新疆,很快占领了新疆的南部及部分北部地区。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阿古柏迅速统一了大半新疆,并在此基础上宣布建立了洪福汗国,直接挑战清朝的统治。 阿古柏的行动以及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连败,刺激了沙俄进一步入侵清朝领土的野心。在东北割走大片领土后,沙俄又通过条约夺取了新疆西部的44万平方千米土地,并控制了伊犁河谷。沙俄与洪福汗国相互承认,试图共同瓜分清朝西北的领土。 在这种情形下,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他积极上书朝廷,强调收复新疆的迫切性。与此同时,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出于对日本的防御考虑,主张应将资源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海防建设,反对重兵西征。 左宗棠与李鸿章在朝廷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左宗棠强调新疆的资源丰富和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为放弃新疆等于失去对蒙古的控制,进而影响北京的安全。相反,李鸿章则看重海防的紧迫性,认为新疆地区偏远且贫瘠,不值得大量投资。 在朝堂上,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争议最终由慈禧太后做出裁决。慈禧太后决定支持收复新疆,部分是因为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他主动要求西征的决心。 1875年,64岁的左宗棠接受了钦差大臣的重任,负责率军西征,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乎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的尊严。 在军事筹备方面,左宗棠面临巨大的挑战。清朝的国库在经历多年战乱和腐败后已所剩无几,而西征的资金需求远远超出了国库的负担能力。 左宗棠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通过向外借债的方式筹集军资,他从外国银行借得1375万两白银,并从国内商人那里筹得846万两,这在当时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财政举措。这不仅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也体现了他的行政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断力。 为了提高军队效率和战斗力,左宗棠对原有的湘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军。他精简部队,将55营老湘军削减至25营,只留下最精锐的部分。 这一决策在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效率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物资供应的压力。这种对传统军事思想的挑战,显示了左宗棠在军事改革方面的勇气和前瞻性。 在战术安排上,左宗棠采取了“缓进速战”的策略,这是根据大漠作战的特点特别制定的。他精心安排每一次战役前的充分准备,并在确定有胜算时迅速打击,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和消耗。 1877年3月,左宗棠分兵三路,迅速越过天山,仅仅用了约20天时间,就成功攻克了吐鲁番。这个地区由阿古柏精心布置的防御线在湘军的强势攻势下迅速崩溃,标志着阿古柏势力的迅速衰败。阿古柏在战败后逃往库尔勒,最终在绝境中饮毒自尽。 随后的数月中,湘军乘胜追击,从1877年9月到12月,连续攻克了南疆的八座城池,彻底摧毁了阿古柏的残余势力,迫使其余部逃亡至俄罗斯境内。至1878年1月2日,清军成功收复了和阗,新疆除伊犁外的全部领土均告解放。 尽管当时清朝与沙俄有关伊犁的协议规定,沙俄应在新疆全境被收复后归还伊犁,但沙俄却未能履行其承诺。左宗棠展现了坚定的决心,他不仅要求继续战斗以收复伊犁,还亲自率领大军前进,并将自己的将行辕前移1500里,带着棺材以示决死之心。 在左宗棠武力和曾纪泽外交的双重压力下,沙俄最终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选择了归还伊犁。此后,清朝在左宗棠的建议下在新疆设省,并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负责管理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左宗棠在成功收复新疆后面临了一系列国内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库因长期战事而日渐空虚。这一财政压力迫使左宗棠作出了对喀什驻军的调整决策。 原本由湘军组成的这支部队,因长时间战斗和长途奔袭而人员消耗严重。在实行军队缩减的同时,左宗棠也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被裁减的士兵。 当时,从湖南到新疆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这使得只有少数士兵能够返回湖南的家乡。面对这一情况,左宗棠决定将大部分无法返回湖南的士兵安置在疏勒城周边地区。 这些士兵被重新安排从事屯田活动,转为农民兵的身份,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确保粮食自给,而在战时则能迅速转变为战斗人员参与防御或其他军事行动。 参考资料:孙秀玲著. 《一口气读完大清史》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