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早在8年前,中国科学家就针对是否修建超大型粒子对撞机一事分为了两派,其中以杨振宁为首的“保守派”认为修建超大型粒子对撞机花费巨大,以2016年中国经济实力而言,这笔投入雷声大雨点小,弊大于利。 可另一方以王贻芳为主的科学家们却认为,唯有大型粒子对撞机才能证明中国的科研实力,其政治意义、科研意义均远超以往,否则,中国科技会因此退步三十年。 那么他们二人究竟谁对谁错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粒子对撞机的作用,顾名思义,该机器就是把粒子用近乎于光速的速度产生碰撞,从而对物质的起源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和探索。 不过,修建粒子对撞机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根据粗略估算,一台大型粒子对撞机仅仅研发费用就需要2000亿。 但即便如此,王贻芳却认为,这个项目是中国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一个机会,必须要承认,在一定程度上,王贻芳的考虑是对的。 自打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飞速攀升,这也引来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美西方国家的针对和歧视。为了遏制中国发展,他们屡次封锁中国经济,甚至还联合多个国家封锁半导体产业,在2018年,美方更是悍然发动了中美贸易战。 如此种种,都印证了中国要真的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掌握一切的根源科技,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世界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王贻芳也正是出于这点考虑。 若是中方研发成功大型粒子对撞机,或许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它所带来的辐射影响却是其他任何事都无法代替的。 可谁知就在这时,第一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却提出了反对的声音。 作为当代物理学家中牛顿般的存在,杨振宁在物理学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自从他回到中国之后,着实也为中国物理学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如今人们对他的口碑早已发生改观,而杨振宁的建议也成为了国家必须首要考虑的前提之一。他认为,眼下物理发展的高速时期早已过去,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实验要求超出了现有物质水平,如果是花费2000亿去修建这一个基本用不上的大家伙,岂不是矫枉过正? 再者而言,当时中国虽然经济已经获得了成果,可与美国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若是把这两千亿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上,它所能带来的回报远远超出于大型离子对撞机。 多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杨振宁深知,即便是中国研发成功了粒子对撞机,可其中许多技术方面的专利却被欧美国家牢牢掌控,故一项粒子对撞机的研发,根本不能决定中国在科技上的成败。 杨振宁的话,当时就在一众科学家中引起了波澜,不少人都向他投来了赞同的眼神,只是王贻芳却不能苟同杨振宁的想法,认为如果推迟对撞机的修建,中国物理学发展肯定有可能会因此而耽搁。 眼见着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因为修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一事闹得不可开交,无奈上级只好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最终结果。 当时共有16名科学家参与了此次投票,他们无一例外都在中国科学界耕耘多年。 起初,议案的投票还不分伯仲,可伴随着杨振宁将自己那一票投入到否定之中时,投票结果也发生了差距。 最终,国家还是没有通过大型粒子对撞机修建的议案。 其实,公正看来,无论是王贻芳也好,还是杨振宁也罢,他们着实都在为国家考虑,一方面是王贻芳独孤求败式的冒险精神,而另一方面则是从民生出发,扎根于现实,稳扎稳打的杨振宁,只不过是两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自然结论也就不同。 虽然眼下我国并未修建超大型粒子对撞机,但想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定会将这一蓝图搬到现实,而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因为它的产生受到影响。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