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已转凉,但“跑马”依然火热。
记者不完全统计,仅11月2日至3日的两天时间里,全国范围内举行的马拉松等各类路跑赛事超过30场。按照赛事规模计算,参赛跑者总人数约有40万人。在社交平台上,与“跑马”相关的分享也越来越多,在某平台检索输入“马拉松”,相关笔记超过300万条。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热度不断升温。马拉松为何让越来越多的跑者着迷?赛事主办方、品牌方又为何蜂拥而至?
马拉松热持续蔓延
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2023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622场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事,几乎一天两场的频率。
同时,举办城市不再局限于广州、成都、武汉这些赛事“第一梯队”,三四线城市甚至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县城,也开始举办规模不等的各类赛事。
以今年11月的马拉松赛事为例,黄冈、蚌埠、临沂、滁州、湖州等地级市均“鸣枪开跑”。云南大理的弥渡县、吉林白山的抚松县等县城,也曾在今年早些时候举办过马拉松比赛。
记者注意到,从全马(距离42.195公里)到半马(距离21.0975公里),再到“欢乐跑(一般约5公里)”“家庭跑”,“跑马”不仅是高阶跑者的专利,没有经过长期、高强度训练的普通爱好者也能参与到赛事中。
“跑马”成为新一代人群更注重体育运动和精神满足的缩影,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之投入时间与精力。
以北京马拉松为例,这项诞生于1981年的赛事,自2015年改制升级为全马比赛后,报名人数迅速增长。2015年共计约有6.3万人次报名参加,到了2024年,共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8万人报名参赛,刷新历届北京马拉松报名人数纪录,中签率仅为约16.4%。
马拉松为什么这么火?据业内人士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被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我国在2011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人们的消费理念、健身需求逐步升级,路跑需求也越来越大,赛事供给自然不断增多。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更关注健康,也更愿意参与体育赛事活动。马拉松赛事社交性、互动性强,可以形成传播效果,引领全民健身热潮。
谁在为跑步买单?
据《蓝皮书》,我国跑马拉松的主力人群中,35-49岁的跑者是主要组成部分;职业构成方面,企业职员、管理者、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三类人群的占比超过了65%。
“对健康有着强烈意愿”“旺盛的消费能力”等,是马拉松爱好者的共同特点。
有三年多跑马经验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已经参与了上饶马拉松、厦门大学马拉松和厦门环东半程马拉松,“只要离自己距离不远就会去参加”。
路跑不仅只是穿上跑鞋、走出家门,不少爱好者在装备、参赛方面有大量相关消费。
据了解,马拉松参赛费用一般150-200元一次,每年参与10-15场的资深爱好者大有人在。不过和万元的装备相比,参赛支出占比很小。
吴先生告诉记者,马拉松最烧钱的是全套装备,主要花费在跑鞋、智能手表和服装。“三年下来小几万元是有的,这还没算上训练的花销。”
据《蓝皮书》,根据2023年中国跑者调查问卷分析,有30.21%的跑者购买运动防护用品消费总支出超过2000元,消费总支出在1001-1500元、1501-2000元的占比分别为12.94%、10.34%。在跑者运动记录设备消费支出方面,跑者购买可穿戴运动设备总花费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在59.34%。
对于路跑达人们来说,为跑步买单可以说是“心甘情愿”,更新升级装备也是一种乐趣。
在路跑爱好者谭杰看来,当下跑步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是任务、是考试,而是一种生活仪式感。
2024年中国马拉松百强跑者陈刚跑龄已有10年,在社交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对他来说,马拉松已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一种社交,可以通过它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装备技术、切磋经验,也可以感受不同城市的特色风光。”
10月20日,2024泰州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泰州站)在江苏泰州体育公园鸣枪开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汤德宏摄)
掘金者入场
业内人士介绍,马拉松赛事大致有三种主要收入版块:广告赞助、政府补贴、报名费及衍生品售卖。不同规模和影响力的比赛收入构成略有不同。
作为马拉松赛事运营商,北京中迹体育总经理司书健告诉记者,大中型马拉松赛事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市场招商费用,报名费只占总收入的10%-15%,衍生品销售和版权收入相对更少。
随着近年来赛事举办日趋成熟,顶级马拉松赛事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赞助体系。例如,头部马拉松赛事一般分为冠名商、顶级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官方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商、官方供应商等。据了解,如今一场大型赛事一般有20家左右赞助商,赞助费动辄达到千万级别,头部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常常要在众多报名赞助商中“精挑细选”。
无锡汇跑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征告诉记者,头部赛事赞助商集中在运动品牌、装备制造品牌、金融品牌、健康品牌、食品品牌、地产品牌、汽车品牌等实力雄厚的大品类,而这些品类会挑选与品牌调性、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体育赛事投入赞助。
从赛事支出层面来看,主要包含竞赛相关的奖金、器材和设施费用、赛事相关物资采购费用、赛事安保及设施费用、现场设施搭建布置费用、赛事宣传费用等等。
据司书健透露,国内中西部二、三线省会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现金加实物支出一般在2500万-3000万元,地市级一般在1200万-1500万元,县区级在700万-900万元。
李长征告诉记者,即便是头部赛事,在不同成长周期收支状况也有差异,但商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和思路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能够做到盈利不一定是头部赛事最核心的诉求,但一定是想要健康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李长征说。
更大的经济账
在社交平台上,“前辈”跑者们分享着自己的参赛经验,提醒新入门的马拉松“小白”必须提前规划好行程,因为赛事常常令周边服务配套变得紧张。
相关研究显示,马拉松赛事的外地参与者对吃、住、行、游、购、娱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13.
李长征表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观赏型竞技体育赛事,马拉松这种大众参与型的体育赛事活动,能够为举办地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创造更多衍生价值。
今年3月举办的2024无锡马拉松,估算产生经济效应约2.8亿元,较去年提升45.5%。其中,餐饮、住宿两项占了大头,分别产生经济效益1.27亿元和1.17亿元。
马拉松比赛蕴含的巨大消费空间,让各方想尽办法参与其中。但也有跑友反映,随着举办城市增多、市场下沉,同质化严重、组织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
一场马拉松赛事,举办日不过只有一天,却是一项“超级大工程”。
业内人士称,举办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往往考验主办方的动员能力、专业组织能力、多部门协调配合能力,甚至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我们将其定义为一个‘巨系统’,它是由内部无数件小事组成的‘子系统’,经过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呈现的成果。”李长征说。
“大型赛事极大考验迸发式城市消化力,比如医疗、安保、交通等。”中国田径协会执委、马拉松赛事专家张思杰表示,尊重比赛专业性、保障办赛安全是基础。
此外,马拉松赛事要想走得更远,做得更好,清晰的品牌规划十分重要。张思杰认为,除了赛事期间旅游消费、宣传等算得出来的经济价值外,有能力的大城市或品牌赛事还应顺应大形势和城市发展规划,承载“平台和工具”的功能,结合经济建设需求做叠加,例如与地方产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做结合。
谈到赛事未来增长点,张思杰表示,我国的马拉松完赛人口仍较少,随着人们对运动健康的诉求加大,不同类别形式、长短距离的细分赛道,景区、园区赛事等仍有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