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人生充满了悲观的理想主义情愫,既追求教育的完美表达,又不看好当下,还带着

师道研习吖 2024-11-30 19:28:40

我的教育人生充满了悲观的理想主义情愫,既追求教育的完美表达,又不看好当下,还带着对未来的忧虑。 “爱的教育”的表述与践行早已根植于心,不过在现实的漫漫岁月里,我们的认识在每一个阶段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经验的积累,也有对事物“度”的不确定性衡量与把控。 我想说的是教育确实需要爱的奉献,但是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了教师的全部。工作永远只是工作,生活的全部不只是工作。在我们的环境里,能够把工作与生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人寥寥无几,需要的惟一的前提便是他的个人兴趣与工作高度契合。而现实是,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为生计奔波,因为我们的收入尽管已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横向对比生活质量和希望在个人兴趣的投入来看,还是远远不足的。经济基础从来都是决定因素,也就可想而知东西部教育的差距了。 那为什么出现了张桂梅老师呢,大家有兴趣可以查查她的身世便知,生活逼着她把自己的全部都无舍的给了教育,毫无保留的。在不怀疑其伟大之外,你我,皆不可能。 那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们呢?毋庸置疑,是自己的努力与时代给了他们一切,然后在追求教育与其他效益,实现了两全其美。于漪、黄大年等大家们,则有其自身的相对优于绝大多数教师的起点和一路向好的发展空间,当然也有时代的恩赐。我们的部分书记、校长们呢?怀揣教育梦想,渴望教师与他们一起成长。不能责怪因为职务的焦虑贴上些许理想主义的标签,在现实的窘迫与精神的愿景里辛苦奔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情怀,永远都是悲者的挽歌。怀旧的风,吹散了现实的光,让人迷失在往昔的迷雾中。 那位教育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仿佛自以为是地活在“套子里”。老李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样子,追逐着田野牧歌,拥抱在激情岁月,经历过沮丧流放……然后不惑,知天命,再也不用知识的死板去教条。很久了,没有这样说话。良知躲在角落瑟瑟发抖,理想却还在舞台上引吭高歌。 诚然,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平衡点,悲观却不放弃,理想还需实干。事业的责任要求我、我们,明知前路艰难还要负重前行。这样的坚守与执着,桃李不言,日月可鉴。这一段落的反转,本该高潮迭起,催人奋进,理论上还有好些文字,像凹先生那样省略!哈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