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总是棋高一招,不服不行!香港60年代初严重缺水,老百姓几天都喝不上水,可当

文山聊武器 2024-11-30 18:10:32

毛主席总是棋高一招,不服不行!香港60年代初严重缺水,老百姓几天都喝不上水,可当时想拿出修水库的钱确实不容易,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坚决供水,结果19年后中英就香港回归进行谈判,撒切尔夫人想继续统治香港,不料邓小平说了一句话,便让她无计可施只能妥协! 1963年的香港,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干旱。整整九个月的时间里,天空中滴雨未下,让这座繁华的海港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当时的香港有350万居民,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着极其有限的供水时间。英国殖民政府实施了严格的配给制度,从最初的每天8小时供水,一步步缩减到最后的每4天才供水一次。 街头经常发生因抢水而引发的争执和混乱。原本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在生存需求面前变得岌岌可危。 这场严重的干旱危机并非偶然,而是香港百年缺水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从19世纪初期开始,香港就一直面临着用水短缺的困扰。 这座位于珠江口东部的港口城市,虽然四面环海,却天然缺乏淡水资源。岛内河流短小,蓄水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用水需求。 英国殖民者在统治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曾经开出了1000英镑的高额奖金,寻求解决香港供水难题的方案。这笔奖金在当时堪称天价,相当于伦敦一名普通职员10年的薪资。 随着香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人口快速增长让供水压力与日俱增。1929年的一场大旱,就曾导致大量居民被迫离开香港另谋生路。 英国殖民政府对此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限制用水。1939年,他们正式出台了"管制用水"政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供水管控。 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在平时尚且可以勉强维持,但一旦遇到严重干旱,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混乱。1963年的这场大旱,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的香港已经成为了亚洲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但最基本的饮用水问题却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这种极端的供需矛盾,凸显出了殖民统治下香港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1963年的春天,一封封来自香港同胞的求助信寄到了中南海。这些信件中详细描述了香港居民面临的严重缺水困境,恳求中央政府伸出援手。 这些求助信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作出援助香港的决定并不容易。 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百业待兴,国库并不充裕。同时,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务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毛主席还是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拨款3800万元,修建从东江到香港的供水工程。这笔款项是从暂停其他国家建设项目中调剂而来。 这个决定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些中央领导认为,香港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投入如此巨资援建供水工程似乎并不合时宜。 但毛主席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这项工程对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设难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工程需要跨越80多公里的距离,翻越6座高山,将水从海拔2米的地方提升到46米的高度。 1965年2月,清澈的东江水终于通过这条"生命线"流入了香港。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成功解决了困扰香港百年的供水难题。 工程建成后,香港的供水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居民不再需要忍受漫长的限水之苦,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更可靠的水源保障。 到了80年代初期,香港近80%的用水都来自这条由毛主席决策建设的供水工程。这个看似简单的民生工程,实际上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982年9月,中英双方在北京就香港问题展开了历史性的谈判。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亲自率团访华,这次谈判的核心议题就是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 撒切尔夫人选择这个时机来华并非偶然。英国刚在马岛战争中取得胜利,这让她对此次谈判充满信心。但邓小平态度坚决,明确表示香港主权问题不容讨论。 当时的形势对中国非常有利。经过近20年的发展,香港已经高度依赖内地的供水系统,这成为了中方最有力的谈判筹码。 撒切尔夫人试图用强硬态度来施压,暗示英方可能采取某些措施来保留对香港的统治。 邓小平直接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香港近80%的用水都来自内地。事实上,没有内地的供水支持,香港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这个由毛主席在19年前就已经布局的战略优势,在谈判桌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撒切尔夫人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即使英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在香港问题上也无法摆脱对中国供水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从根本上动摇了英方的谈判立场。 水源问题成为了压倒英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没有稳定的供水保障,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将无法维持,这对英国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0 阅读: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