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毛主席严令封锁消息,先看下各国反应。不过话锋一转,毛主席却让先通知日本!听到这个意见,在场的许多领导同志纷纷表示不解,不明白毛主席的用意何在?毕竟,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先告知苏联更为合理。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 在这之前,美国一直将核武器作为威慑手段。 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将此次中国原子弹的爆炸称为“世界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并安抚美国的盟国,表示美国核力量将随时提供保护。 与美国的反应不同,苏联对中国的核试验显得格外低调。 中苏两国自1950年代起结为同盟,但尤其是在1959年,苏联单方面停止对中国的核技术援助。 中国仍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启动了“596工程”,并最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5日,赫鲁晓夫被罢免,中国的原子弹试爆成功。 苏联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报道极为简短。 在失去对中国的技术控制后,五年内中国便独立完成了核武器的研发。 英国身为西方阵营的一员,在当时的氛围中,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的发展核武器表示担忧。 英国政府认为中国的核武器试爆可能会改变亚洲的力量格局。 作为亲美的国家,英国对于中国的核武器试验更多的是表达对“全球意愿”未被遵从的失望。 法国对中国的核武器试爆表示了积极的祝贺。 法国认为中国的核武器试爆是其成为世界强国的标志。 法国媒体和政府官员指出,这一事件也意味着中国将成为一个与其庞大人口相匹配的全球大国。 在冷战期间法国并未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完全与美国保持一致,而是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对于中国的核武器试爆,法国显然看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远东的邻国日本则表现出了明显的担忧。 中国的核武器试爆令日本政府更加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 日本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军事崛起保持警觉。 核试验成功后,日本政府公开表示,将会更加注重依靠美国的安全保障。 此外,日本共产党发表声明,强烈呼吁禁止使用核武器。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已掌握了中国秘密研发核武器的情报。 美国政府公开表示,虽然中国拥有了核武器,但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发射能力,短期内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 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后,印度对中国的核突破感到焦虑,这一事件也激发了印度进一步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此前,印度与中国曾因藏南地区的争端爆发冲突,尽管印度在战斗中失败,但印度政府始终未能完全接受这一失败。 印度加大了核武器的研发投入,并且开始寻求外部支持。 苏联向印度提供了核技术援助。 成功研制并试爆原子弹后,中国政府也明确表示,中国发展的核武器并非用于威胁他国,而是为了打破大国核垄断。 中国也为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榜样。 在中国看来,核武器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 珍宝岛曾在二战后期由苏联占领。 虽然在1964年苏联曾有意归还该岛,但中国的核试爆让苏联立即中止了这一协议。 1969年,中苏两国在珍宝岛爆发了大规模的边境冲突。 苏联和中国双方都投入了重型武器,战斗持续了14天。 最终,苏联方面伤亡271人,中国则有71人阵亡。 在这一背景下,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提出了利用远程导弹进行打击。 然而,这一计划在得到美国的情报通报后,被曝光给了媒体。 为应对可能的核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 毛泽东更是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苏联真的动用核武器,中国将进行大规模的迁徙。 中国于1969年9月先后进行两次更为强力的核试爆,尤其是29号的试爆,展示了中国还具备了将核武器投向敌方的能力。 对于曾经遭受过核攻击的日本来说,他们向美国求助,但美国总统约翰逊坚决反对日本发展核武器。 台湾地区的蒋中正一度希望美国能够摧毁中国的核设施,但美国并未响应这一要求,最终台湾不得不放弃了研发核武器的计划。 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并非依赖某一位科学家的个人力量。 朱光亚被称为中国原子弹计划的组织者,他制定了详细的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 彭桓武、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分别在理论物理、流体力学、核爆炸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程开甲领导的团队更是精确记录下了中国第一次核爆炸的95%数据。 美国则在《纽约时报》中刊文称,尽管中国已成功爆炸原子弹,但由于中国依然是贫弱国家。 在西德,一位华人发现原本常常遭遇垃圾堆积的困扰,自从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后,邻里社区的人们开始主动改善对他的态度,街头再也没有垃圾堆放在他家门口。 南非的华人中一位老人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司机主动邀请他坐到前排。 参考文献:[1]程开甲,熊杏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J].民主与科学,2024(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