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内二警”总队长彭斌对副队长张佐斌说:“解放军就要打进重庆了,我们带着弟兄们起义,把蒋介石给活捉了,如何?”
当年的重庆,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引爆。蒋介石将西南视为最后的堡垒,频繁往返重庆,部署所谓的“反攻计划”。
然而,国民党内部早已人心涣散,派系斗争日益激烈。杨森,这个老蒋的心腹,此刻却陷入两难境地。
他深知蒋介石的秉性,明白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随时可能被抛弃。彭斌是川军的一位将领,手握“内二警”这支精锐部队,但始终没能完全赢得蒋介石的信任。
重庆地下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微妙的变化。他们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争取杨森和彭斌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重庆的解放,更关系到整个西南战局的走向。
杨森接到蒋介石的秘密任务——破坏重庆。这个任务让他如鲠在喉。他深知,一旦执行,自己将背负千古骂名。他权衡了利弊,最终选择了表面上答应,背地里却另做打算。
表面上答应了蒋介石,但实际上却开始和地下党打交道。地下党通过民主人士鲜英,把四个要求告诉了杨森:保护好城市设施,救出被关押的革命人士,劝杨森起义,还有伺机捉住蒋介石。
这四项条件,对杨森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面对地下党的提议,杨森左右为难。他答应保护城市设施,也同意尽力营救被关押的革命志士。
但他拒绝起义,也表示无法活捉蒋介石。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蒋介石和保密局的监视之下,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杨森的这种骑墙态度,体现了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他既不想被骂,也不想送命。他在各方势力间小心斟酌,努力维持平衡。
与杨森不同,彭斌的处境更加复杂。他带领的“内二警”是川军里的精锐部队。蒋介石对这支部队既重视又提防。他频繁调动“内二警”,并以巨额军饷作为拉拢,试图将这支部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解放军也加大了对彭斌的策反力度。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彭斌关于起义的消息。彭斌并非没有动摇过。他明白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再跟着蒋介石只会走上绝路。
彭斌的家人被蒋介石扣在台湾,这让他非常担心。他担心一旦起义,家人会遭到报复。这种家国情仇的纠葛,让彭斌内心备受煎熬。
彭斌和他手下的张佐斌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趁蒋介石在重庆的时候,把他活捉了。这个计划一旦成功,不仅可以扭转战局,还能解救彭斌的家人。
然而,这个计划最终功败垂成。由于杨森的阻挠,张佐斌率领的部队未能及时进入重庆市区。而蒋介石则在特务的掩护下,提前逃离了重庆。
“捉蒋”计划的失败,对彭斌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原本希望通过这次行动,彻底摆脱蒋介石的控制,同时也保护自己的家人。
结果却没能如他所愿,他又陷入了选择的困境。重庆地下党并没有放弃对彭斌的争取。他们用各种方式告诉彭斌,他的家人平安无事。
这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彭斌的内心。在得知家人安全后,彭斌终于下定了起义的决心。他联合张佐斌等将领,率领“内二警”通电起义,为重庆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杨森的次子杨汉烈也率部起义。这与重庆地下党前期的策反工作密不可分。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这座历经战火的城市,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杨森和彭斌,在重庆解放前夕,都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
杨森选择了低调行事,最终保护了自己。而彭斌则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最终选择了正义。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