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未曾想,在挖开詹天佑墓的瞬间,竟看到棺木里流

通政录历史 2024-11-28 12:31:57

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未曾想,在挖开詹天佑墓的瞬间,竟看到棺木里流出黑水,在场人员顿时愣在原地。   人死后,随着尸体腐烂,器官组织液化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做好密闭措施,可以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   作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先驱,詹天佑下葬时用的棺木是上好楠木,怎么会腐化速度这么快呢?   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解释,这可能是防腐的液体。   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先是在棺木上凿开了一个小小的洞口,让黑水自然的流出来。   等到黑水流动速度越来越慢,几乎停滞时,众人才合力将詹天佑的棺木打开。   令人庆幸的是,当他们揭开尸布时,詹天佑的遗体仍完好无损。   这座墓里一共有两个棺椁,小的是詹天佑的棺椁,大的棺椁里,则沉睡着他的妻子谭菊珍。   两具棺椁虽然质地金贵,墓中陪葬品却寥寥无几。   詹天佑头上戴着的翡翠帽花,谭菊珍戴了几件首饰,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一如他们生前简朴。   在男子妻妾成群的时代,詹天佑只愿得一人心,和谭菊珍携手一生。   在58岁的詹天佑去世7年后,比他小七岁的谭菊珍,也在59岁这年因病辞世,至死不渝。   北京是詹天佑为自己选中的长眠地,那时他还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如今中国高铁里程已经是全球第一,但这条全程只有200公里的京张铁路,才是我们的起点。   在詹天佑接下这个任务时,所有外国专家都不看好这个工程。   他们不相信中国人能靠自己修好一条铁路,因为这个路段地势险峻,需要翻山越岭。   背负着争口气的重担,詹天佑的压力不言而喻。   在修建期间,他曾经写下一封信,在信中要求自己“只许胜利,不许失败。”   彼时,詹天佑正为八达岭隧道的挖掘殚精竭虑。   在整个铁路建设工程中,有两个极为艰巨的隧道工程,其中一个就是八达岭隧道。   明朝修建的长城坚不可摧,八达岭是保存最好的一段。   当时我国还没有盾构机,施工队伍采用的是徒手挖的土方子,但这在八达岭显然行不通。   综合考虑后,詹天佑决定采用“竖井法”。   往中间凿两口竖井,然后2支队伍各自从山体内部左右开工,同时外面的两段也不断往里凿。   如此一来,八达岭就有6条队伍同时在挖隧道,大大提升了挖掘隧道的效率和速度。   但还有一个难题亟待解决,就是“关沟段”火车爬坡难题。   要知道,这个坡度已经远超规定铁路的25%标准,达到了高难度的33%。   在技术落后的百年前,詹天佑想要挑战33%的高爬坡率,听上去就是天方夜谭。   抓住这个机会,外国专家再次嘲讽:“能建成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没有出生吧!”   出乎意料的是,詹天佑在带着队伍多次勘探后,设计出了一个“人”字形轨道,以及双头火车的方案。   青龙桥就是这个转折点,也是见证京张铁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詹天佑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靠着中国人的施工队伍,以及6935860两白银的实际开支,造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   这个造价听起来挺高,却远远低于工程原先上报的预算,而且不到外国承包商报价的1/5。   在那个电脑没有普及的年代,詹天佑的规划和施工方案,极大程度彰显了中国人的真才实干。   正因如此,建国后为了纪念詹天佑,原铁道部才决定将他的坟茔迁到青龙桥。   如今,詹天佑的雕像伫立在青龙桥车站旁,看着火车来来往往,见证中国的点滴发展。

0 阅读:215
通政录历史

通政录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