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收到了一封来自抗日英烈谢晋元遗孀的信件,在信中,她恳请人民政府将位于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转赠给她,原因是她与剩下的67名孤军遗属生活困苦,已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新闻晨报2024-04-01 关于“谢晋元烈士:为国当不能顾家丨 念念不忘”的报道)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凌维诚带着一颗沉重的心,回到了广东蕉岭的老家,她的丈夫,谢晋元,是一位英俊的军官,他的投身战场,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为了保卫家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在此之前,凌维诚的生活背景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她生于上海,长于繁华,生活无忧,受过良好的教育。 她的容颜清秀,气质高雅,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可战争的爆发,让她的生活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老家,凌维诚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她脱下了华丽的衣裳,换上了粗布麻衣,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她的双手布满了老茧,但她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不屈的光芒,她知道,这是她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丈夫最深情的支持。 丈夫去世的消息,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午后传到凌维诚耳中的,那一刻,她的世界仿佛静止了。 她的心被无尽的悲痛和绝望撕扯,泪水无声地滑落,但她没有崩溃,因为她知道,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凌维诚毅然决然地将孤军营的士兵们组织起来,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些为国家付出巨大的士兵们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 她这么做,是因为她深知战争的残酷,她知道这些士兵们需要的是一份尊重和一个家,当时,凌维诚的生活压力极大。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还要为那些无家可归的士兵们寻找生计。 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决定给陈毅市长写一封信,信中,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和孤军营士兵们的困境,以及她对未来的担忧和希望,她的字迹坚定而有力,透露出她不屈的意志。 陈毅市长在看到这封信后,心中充满了敬意和同情,他立即下达了指示,要求相关部门妥善安置凌维诚和孤军营的士兵们,减免他们的费用,并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凌维诚临终前的心愿是希望她的孩子们能够铭记父亲的遗志,传承爱国精神,她平时教育子女,总是强调要有责任感,要爱国,要坚强。 她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了生活的艰辛和民族的大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凌维诚的容颜虽已沧桑,但她的眼神依旧明亮。 在凌维诚离世的那一刻,她的孩子们紧紧握着她的手,泪水在他们的脸颊上滑落,但他们没有哭出声,因为他们知道,母亲最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