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经营幸福的家》(8)…… 荐语: 家庭给我们带来了人生全部的美好,同时也是绝大部分难过和委屈的来源。然而一味地抱怨原生家庭绝非明智之举,只有科学地了解家庭系统的真相,学会让自己和家人都幸福的相处之道,才能把握住我们今后的人生。 你将获得: ★觉察:不再重蹈原生家庭覆辙 ★爱家人,也要做自己 ★改变:建立充满爱的新家庭 讲完了沟通的状况,我们来进入“独立又紧密的身份认同”。这个作者家里边有一句名言,是她奶奶讲的:我们既是孩子的根,又是孩子的翅膀。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所以她到现在一直都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就是好的家长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根,你的根在这儿;但是家人又会助力他飞得更远,既是根,又是翅膀。 人和人的交往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作者说,在子宫的时候就开始了。当一个人在子宫当中的时候,他跟自己的妈妈就已经开始交流了。尤其是他能够产生听觉、触觉的时候,他就开始跟妈妈交流了。有的时候很多矛盾的发生,就是因为处理不好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的问题,比如说多亲密算好。你们有没有试过,比如说你们到上海来工作了,然后妈妈在家里边很挂念,每天都要打电话。如果你每天都跟你妈妈打电话的话,请问,你的丈夫会有什么感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过于亲密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法跟母体脱离,我们永远都依附于我们的原生家庭,那么对于我们的新家庭成员来讲,他们就很难融进来,他们会觉得你跟你妈是一家人,自己是被排斥在外的。这就是很典型的过于亲密的问题。那么到底应该多亲密,这个度如何把握,这真是个难题,所以大家就知道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有多重要。做事要合适,这多重要。 “大约在孩子2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应该多紧密?’的问题。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学会走路就意味着个体化的开始。”你们有没有观察过,2岁的孩子学走路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他走出去几步,他一定要回头看你。他为什么要回头看你呢?他要确认你在不在,他要确认你是不是关注着他,他是不是安全。如果安全的话,他再走,走一会儿跑回来。因为他始终在探索什么样的距离是合适的,这个分离到底分到什么程度。 “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情况一概而论。虽然有些孩子在成年后依旧会选择与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生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启程’失败。事实上,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年子女留在家里对某些家庭成员来说是一种功能健康的选择。这种安排没有让家中的任何人牺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相反还会让大家互惠互利,这才是关键所在。”所以,亲密与否不取决于物理距离。 大家知道现在有一种“职业”,我们戏称全职子女。就是这个孩子在社会上找不着工作,干脆在家里边照顾老人。照顾几个老人,那你一个月给我发七八千块钱也很正常,因为你从外头请一个阿姨也得这么多钱。大家把这个叫全职子女。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说这就是“啃老”,只不过给“啃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实际上这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个是不是“啃老”,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感受和关系。如果他们能够相互尊重,这个界限是明晰的,那么这样做,他们双方都很舒服,也没有感受到任何亏欠,没有内心过度地内疚和自责,这是一种健康的关系;但如果这里边充满着吵架,充满着怨恨,充满着自我牺牲感,一方觉得我吃了亏,另一方觉得我吃了亏,那这个关系就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的物理远近来判断分离与否。 这里的核心是人格的独立,就是你是不是长大了,你是不是成功地从母体当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是自我分化问题。关于自我分化这件事,将来说不定我会独立讲一本书,专门讲自我分化,因为自我分化特别重要。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没长大,什么叫作没长大?就是他没有完成自我分化,他始终都是一个小孩子的状态。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经营幸福的家》(8)…… 荐语
识赛谈生活情感
2024-11-27 06:22: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