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大陆作家周良沛前往台湾看望孙立人,期间,他和孙立人讲了几句话。临走时,90岁的孙立人撇开夫人的手,立正,向周良沛等人行了一个军礼。没几天,孙立人逝世,留下一句遗言。 1900年,孙立人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晚清举人,曾担任登州知府和北京中华大学校长。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能考上清华,无疑是通向功名之路的重要一步。孙立人也确实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学堂。 在清华的同窗中,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了学界名流。著名诗人闻一多、建筑大师梁思成、人类学家吴文藻等都是他的同学。这些人的名字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 但在25岁那年,孙立人却做出了一个令父亲难以接受的决定。他要去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深造,立志从军报国。 在那个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选择从军,无异于放弃既定的前程。但孙立人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说服了父亲。 维吉尼亚军校的经历为孙立人打下了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这所美国著名军校培养了他严谨的军事素养,也让他具备了现代化的军事思维。 1942年,孙立人面临人生第二个重要抉择。此时的他已经看透了国民党内部的党派之争。作为税警总团团长的他,因为不愿意讨好权贵,反而受到上级的处分。 当何应钦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远征军时,42岁的孙立人立即同意了。这个决定让他摆脱了国民党内部的纷争,找到了真正报效国家的机会。 在缅甸战场上,孙立人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仁安羌战役中,他率领不到一千人的部队,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激战,不仅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还成功解救了七千多名被围困的友军。 这场战役让孙立人名声大震,西方盟军给他起了个"东方隆美尔"的绰号。这个称号源自德国二战名将隆美尔,显示出西方军界对孙立人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 在随后的撤退行动中,孙立人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判断力。当其他将领选择从野人山撤退时,他果断决定向西撤退。这个决定不仅避免了部队在恶劣环境中的损失,更保住了数千将士的性命。 1949年后,蒋介石退守台湾,开始清算旧部,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作为一位在军中威望极高的将领,孙立人很快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 1955年6月,蒋介石以所谓的"兵变证据"为由,对孙立人展开调查。这一调查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得出结论,随后孙立人被软禁。 软禁期间,孙立人一家被安置在台中的一处房子里。每天都有专人负责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这些监视人员会记录下访客的信息,监听所有的电话。 即便是普通的邮递员送信,也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这种严密的监控一直持续了33年之久。孙立人从42岁被软禁到75岁获得自由。 在这段艰难时期,孙立人需要养活一家六口人。作为一个军人出身的人,他开始学习种植和养殖。为了维持生计,他尝试过养鸡和养金丝雀。 后来,孙立人想到了种植圣诞树。因为早年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他对圣诞树的种植和销售有一定了解。每到冬季,这些圣诞树就能为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生活虽然困难,但孙立人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起床做运动。有时还会做一些游泳和打高尔夫球的动作,保持身体的灵活性。 对于自己的子女,孙立人有着严格的要求。当有子女表示想去美国发展时,他立下了家规:不能加入美国籍,不能与美国人通婚。这条规矩一直被子女们严格遵守。 在台湾的日子里,最让孙立人牵挂的是大陆的父母。每到春节,他都会换上长袍,站在大门口"迎接老祖宗"。这是一位游子对故土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孙立人的父亲和继母在30年代就已经去世,而生母更是在他年幼时就离世了。由于政治原因,他无法回乡祭拜,甚至不知道父母的坟墓是否安好。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孙立人终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父母坟墓的情况。直到次年,他才从回大陆探亲的旧部那里得知,父母的墓地一直被当地政府妥善保护着。 1990年11月初,大陆作家周良沛来到台湾,为孙立人送来90岁大寿的贺礼。这位昔日的抗日名将此时已是风烛残年,行动需要夫人搀扶。 当周良沛提到大陆民众仍然记得他的抗日事迹时,孙立人显得十分惊讶。在台湾被软禁的33年间,有关他的一切资料都被封存,连提起都是禁忌。 当周良沛告诉他,大陆的父老乡亲一直盼着他回去时,这位90岁的老将军眼中泛起了泪光。他感叹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句话里包含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会面即将结束时,周良沛本想和孙立人合影留念。但孙立人婉拒了,因为即便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举一动仍然受到严密监控。 但在送别时,孙立人做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动作。他推开了夫人搀扶的手,挺直了腰板,向周良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军礼,成为了孙立人一生中最后一个军礼。不到半个月后,他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留下了"我,对得起我的国家"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