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2年的一个普通日子,一位农民在自家的田地里干活时,偶然挖出了一副神秘的象棋。琢磨着这副棋子的古怪,他发现其中居然有32枚棋子!经过认真鉴定,专家们震惊地宣称这竟是北宋时期的珍贵文物,身价连城。 博物馆兴奋地提出了收购请求,想要立即将这项珍宝收藏进馆。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农民却坚定地拒绝了这个提议。他的心中,似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难道,这副象棋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故事?他究竟为何坚决不肯放手?这场围绕历史遗物的争夺战,究竟将如何展开... 1982年的江西,酷暑难耐。在安义县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里,农民龚声汉挥汗如雨,一下一下地刨着自家老屋的地基,准备盖新房。他没指望挖出什么宝贝,只想快点建好房子,让家人住得舒服些。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铁镐猛地撞上一个硬物,发出沉闷的声响。起初,龚声汉以为是块石头,没太在意。可随着挖掘的深入,一个腐朽的木盒逐渐显露出来。 这木盒看着有些年头了,龚声汉心头一震,难道是挖到什么老物件了?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静静地躺着32枚圆形铜质棋子,表面覆盖着绿色的铜锈,依稀可见一些文字和图案。盒子底部还有一枚铜钱,上面刻着“崇宁通宝”四个字。龚声汉虽然不懂文物,但也隐约觉得这东西不简单。 这副象棋每颗棋子都铸有阳文楷体字,背面还有阴刻图案,重约60克,直径3.8厘米,厚度0.7厘米。“崇宁通宝”铜钱则表明了这批物品的大致年代——北宋崇宁年间。龚声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找村里的“老学究”帮忙掌眼。不出所料,这确实是古董,还是宋徽宗时期的。这下,龚声汉觉得自己要“起飞”了。 消息传得飞快,很快,一些文物贩子闻风而动,跑到龚声汉家,一个个装模作样地把象棋和铜钱翻来覆去地看,嘴里却说着“假的”、“不值钱”、“最多一千块”。龚声汉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他们是想“捡漏”。他咬紧牙关,任凭他们怎么压价也不松口,直接喊价300万。在80年代,这可是天文数字,吓得那些贩子纷纷打了退堂鼓。 事情闹大了,惊动了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上门鉴定后,确认这副象棋是宋徽宗时期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他们告诉龚声汉,这属于国家文物,必须上交。龚声汉一听就炸了,“这是在我家地里挖出来的,凭什么上交?要交也行,给我3个亿!”他情绪激动,完全听不进工作人员的解释。工作人员只好耐心地给他普法,讲解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以及文物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最终,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力下,龚声汉还是选择了上交,并获得了国家的奖励。 但在过去,由于技术和法律的滞后,很多文物都流失海外或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文物保护,但早期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那个年代,许多人像他一样,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不了解,甚至存在“谁挖到归谁”的错误观念。有些人选择上交,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有些人选择私藏或出售,则是受利益驱使。这两种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物保护认知的差异。 1949年后,国家明确规定,地下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这条规定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例如执法力度不足、公众意识薄弱等。 要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盗掘、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文化素养,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对于主动上交文物的个人和单位,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激发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要探索建立文物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文物鉴定技术等,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延长文物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