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福州警备区政委检查武器库,突然发现在仓库一堆废铁里的一件古朴兵器上面,竟有篆书铭文,顿时大惊,立即向军区司令报告!
1980年的一个春日,福州警备区政委周迅前往金鸡山后勤修械所进行例行检查。这座仓库年代久远,四周堆满了废弃的武器零件,等待被送往钢铁厂回炉熔炼。
空气中弥漫着陈旧金属的气味,地面满是铁锈的痕迹。周迅沿着过道缓步前行,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一件古朴的长柄兵器吸引。
他停下脚步,拨开堆积的废铁,将那件兵器取出。抹去覆盖其上的尘土,一件精致而沉重的锏显露出来。
锏身呈四棱状,锏头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散发着历史的古韵。更令人惊讶的是,锏身靠近柄部的地方,刻有七个篆书铭文:“靖康元年李纲制”。
看到这几个字,周迅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件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
他手持这件兵器,立刻返回办公室,并迅速向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丛德之报告了这一发现。
丛德之闻讯后高度重视,立即命令暂停废铁运输,并组织人手对仓库进行全面排查,避免更多文物被忽略。
然而,这次检查中并未发现其他类似物品。这把锏随即被送往福建博物馆,由文物专家展开鉴定。
经过专家团队的详细研究,这件锏被确认是一件宋代兵器,属于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名将李纲。
在汴京保卫战中,这位英勇的抗金将领亲自持此锏督战,率军民击退金兵,力保都城汴京,书写了抗金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李纲出生于福建邵武,自幼好学,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他不仅才华横溢,在文学和政治上成就卓著,还以其主战的坚定立场和高超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在靖康元年,金兵南下直逼汴京时,李纲临危受命,担任京城守御使。他组织军民构筑防御工事,利用汴京的坚固城墙,成功抵御了金兵多次猛烈的进攻。
李纲亲持此锏,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他的果敢和不屈激励了无数军民。
然而,由于北宋内部主和派的强大势力,他的抗金主张屡屡受阻,最终未能改变北宋亡国的命运。
这件锏不仅是一件兵器,更是李纲精神的象征。李纲去世后,这把锏被其后代妥善保存,成为家族的重要传承物。
清朝末年,这件锏辗转流落到福州举人林崧祁手中。
1884年,当法国海军入侵马尾岛时,林崧祁的孙林中宇的先辈挥舞着这把狼牙棒,勇敢地杀死敌人,击退侵略者,使其再次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
然而,这件珍贵的兵器也经历过危险的时刻。
20世纪60年代,在“破四旧”运动中,它一度被当作“四旧”物品抄走,送入福州金鸡山的后勤修械所仓库,与一堆废铁堆放在一起,险些被送往钢厂熔炼。
幸运的是,由于仓库管理的混乱,这件锏意外被遗留,最终在1980年被周迅发现,从而得以重见天日。
李纲不仅是名将,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化人。他坚定主战,反对与金议和,但因主和派的强大势力屡遭贬谪。
在南宋建立后,他曾短暂担任宰相职位,但依然因与主和派矛盾重重,仅任职七十七天便再度被罢免。
晚年,李纲定居福州,虽身处逆境,但依然心系国家,撰写了大量诗文,表达自己不灭的爱国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纲将《易经》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军事战略和国家治理中。
福建博物馆将其作为镇馆之宝展出,每年吸引大量参观者前来瞻仰。
人们透过这件锏,仿佛看到了当年汴京城头的战斗场景,看到了李纲振臂高呼、指挥战斗的身影。
这件锏不仅是一件历史文物,更是对后人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桥梁。
从被废铁掩埋到成为国家瑰宝,这把李纲锏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段奇迹。
周迅的敏锐观察和果断决策,使得这件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而李纲,这位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的民族英雄,也通过这件锏,再次被后人铭记。
它提醒我们,无论历史如何曲折,那份爱国的精神和不屈的气节,永远不会被岁月埋没。
差点几百万就回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