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有一个国民党士兵饿的实在受不了了,跑到了解放军阵地,竟然背回一袋子馒头。战友们一拥而上,兴奋的问他馒头哪来的?他回:“跟解放军借的!”
参考信源:红岩春秋1999-12-15——《一名“国军”的五天五夜》
郭占山是黄维军团85师255团的副班长,年轻时刚满二十岁,性格直率,心思沉稳,深得班里战友的喜爱。
他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一个贫困村落,家中条件艰难,父母早逝,由于家里无力支付学费,他早早参军,想着能为家里减轻负担。
此时,他的心中也有些矛盾: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怀念着家乡的亲人,心中却越来越感到对战争的疲惫与厌倦。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占山渐渐感受到了解放军的不同。之前,他只是听说过解放军的“铁军”名号,但一直没能亲自接触过,直到这场战斗的围困。
在与解放军接触的几次零星交锋中,他偶尔听到对方喊出的口号和对战俘的宽容态度,甚至有几次,他亲眼目睹了他们处理伤员的细腻与尊重。
这些行为深深触动了郭占山,他心里渐渐有了一个念头:或许解放军才是为百姓、为人民而战的真正力量。
双堆集的围困日益加剧,国民党军队的生存状况变得越来越恶劣。几乎所有士兵的食物都已经用尽,郭占山也没能幸免。
那几天,他几乎整日忍受饥饿,常常在夜晚时分忍不住思考自己是否能够活下去。
眼前的战局也越来越不利,士兵们在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已然丧失了战斗的勇气和希望。几乎每个人都在等待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而解放军的强大,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2月10日那晚,郭占山决定采取行动。他不再想做一个绝望的等待者,而是决心要寻求改变。
当夜深人静,战友们沉沉入睡时,郭占山悄悄披上了一床白色床单,准备趁着黑暗悄然离开。
白床单是他曾经用来遮挡自己身体的唯一物品,他拿它做了“投降”的信号。他知道,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
他背着一袋沉重的馒头,走出了黄维军团的营地,步伐坚定。风雪飘落,四周一片寂静,他的心跳得极为剧烈,却异常清晰。
他知道自己做出的决定一旦被敌人发现,将意味着丧命,但在他心里,解放军的士兵不再是敌人,而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走了不久,他终于见到了前线的解放军阵地。那是一片孤寂的田野,寒风呼啸,郭占山紧握着袋子,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安。
他站在解放军的哨岗前,举起双手,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我投降。我愿意跟解放军走,请……请给我点吃的。”他的话语虽然颤抖,但眼中却带着坚毅的光。
解放军战士们站在那儿,见到郭占山手中举着白床单,顿时有所察觉,迅速上前,经过短暂的询问与确认,战士们见他确实是投诚,并且没有恶意,便没有多做犹豫,迅速将他带入了阵地。
“来,先吃点东西吧。”一名解放军士兵递给他一袋馒头,郭占山惊讶地接过,立即吃了起来。
寒冷的空气让他更加渴望这点简单的食物,而解放军的战士们也在一旁看着,眼中充满了关切和理解。
“你从哪儿来的?怎么敢一个人过来?”另一名战士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
“我……我跟我的弟兄们实在受不了了,饿得不行。”郭占山说,眼泪终于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他们都饿得没力气了,我想带他们来投降,看看能不能吃点东西。”
解放军士兵们听完,面面相觑,随即互相点了点头:“好,带你回去吧。”他们没有一丝犹豫,立即带着郭占山穿越冰冷的夜晚,前往距离不远的解放军营地。
在解放军的营地里,郭占山带领着几位身边的战友找到了他。
他们看着郭占山手中拎着的馒头,眼睛几乎不敢相信,纷纷跑上前来,争先恐后地问:“你从哪里弄来的?”“是不是……是解放军给的?”
郭占山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用那一袋已经见底的馒头回答了他们的疑问:“是的,跟解放军借的。”
听到这些话,战士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和激动的光芒,纷纷决定跟着郭占山一起投降。
当他们吃下那些曾经是解救他们生命的食物时,心中的焦虑与恐惧渐渐消失了。大家站在一起,商量着如何行动,最终决定集体投降。
第二天早晨,郭占山和他带来的战友们被引导进入了解放军的阵地。解放军并没有杀戮,而是以宽容和善意接纳了他们,给了他们新的生活希望。
后来,郭占山成为了解放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而那些曾经和他一起投诚的战友们也都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为民族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你接着编,我再找些稻草来